绿证可抵扣“十四五”省级节能考核指标,抵扣比例不超50%


来源:纵横网 浏览量(5.4w) 2024-02-10 22:07:21

纵横网(izongheng.net)  为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的衔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于2月2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 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绿证可抵扣“十四五”省级节能考核指标,抵扣比例不超50%_https://www.izongheng.net_能源_第1张

图源 | pixabay.com

《通知》明确,将扩大绿证交易市场和范围,并将绿证交易对应电量纳入“十四五”省级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指标核算。这意味着,在未来的节能考核中,绿证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手段。

根据《通知》,在“十四五”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中,绿证交易电量将被纳入节能评价考核指标核算。同时,为了确保节能目标的合理性和公平性,《通知》还设定了绿证交易对应电量在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指标核算中的抵扣上限,即原则上不超过本地区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所需节能量的50%。

这一政策的出台,将鼓励省级政府积极引导本省企业购买跨省绿证,从而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这不仅有助于缓解部分省级地区节能指标完成压力,还将进一步提升绿证的市场需求,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强调,绿证交易均基于可再生能源实际发电量,不会直接对全国能耗强度下降造成影响。这意味着,在推动绿证交易的同时,国家仍将继续关注并控制全国的能耗强度。

绿色电力证书,作为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的电子“身份证”,是认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每个绿证单位对应1000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绿证在市场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证的发展和应用,《通知》在制度层面拓展了绿证的交易场景,并推动绿证与现有的“能耗双控”政策、碳排放统计核算等机制相衔接。这将有助于进一步释放绿证需求侧潜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应用。

当前,中国绿电需求正在快速增长。然而,受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和输电通道等条件制约,一些地区和企业短期内难以大比例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为此,《通知》提出加快绿证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协调,拓展绿证应用范围,支持各地区、各类主体通过购买绿证的方式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知》还提出建立跨省区绿证交易协调机制和交易市场。这将有助于协调各省份之间的绿证供需关系,促进绿证的跨省交易和流通。同时,通过政府间协议锁定跨省绿证交易规模,可以协助经营主体开展绿证供需对接、集中交易、技术服务、纠纷解决等工作,提高绿证交易的效率和便捷性。

此外,《通知》还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绿证市场。例如,探索实施重点用能单位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管理,超出预算部分通过购买绿证绿电进行抵消。这将有助于引导企业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和投资,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在拓展绿证应用场景方面,《通知》提出完善绿证与碳核算和碳市场管理衔接机制。通过推动建立绿证纳入地方、行业企业、公共机构、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的制度规则,可以进一步发挥绿证在构建可再生能源电力绿色低碳环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同时,研究核算不同应用场景中扣除绿证的修正电网排放因子,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可再生能源的环境效益和减排效果。

此外,《通知》还提出加快研究绿证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功能边界和衔接机制。这将有助于明确各类主体参与绿证和碳市场交易的有效途径,促进绿证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协调发展。

为了推动绿色能源消费的发展,政策层面不断推出新举措。2023年8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该通知提出了绿证作为中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并扩容了绿证核发主体,新增了分布式光伏、海上风电和水电等项目。这一举措明确了谁有资格拿绿证等问题,为绿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供给侧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进入绿证交易市场,当前绿证价格出现下降。2023年初至7月底,无补贴风电和光伏绿证平均价格约40元/张,对应折算度电收入0.04元/千瓦时。据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显示,当前绿证挂牌交易月成交均价8元/个,对应度电价格0.008元/千瓦时。这一价格变化反映了绿证市场的活跃度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







THE END

版权声明:未经纵横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文章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撤下相关作品。
风险提示:纵横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