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所有企业来讲,目前正在经历一个过程,就是思考2025年的经营策略怎么走。因此,我们就要判断经营的假设是什么,到底以什么样的经营假设来产生策略,从而建立规划基础,这是本质性的问题。
关于目前环境的判断也有很多提法:
第一,消费降级。这是现在说得比较多的。经济开始降速了,消费支出降低了,核心原因是大家理性消费了。不是不花钱,而是理性消费,追求物有所值。
第二,收缩。2024年上半年我看到一个数据:5000多家上市公司上半年的年报总和加到一起,总销售收入是降低的,而上半年所有上市公司利润与2023年相比是降低的。所以,经济无疑处于收缩期。收缩期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企业不敢投资。投资的资产将处于一个非升值通道。
第三,出海。现在出海比较热,很多人说“不出海,就出局”。很多企业家都到国外去看,也在投资。
第四,AI(人工智能)。AI对我们来说是不是又一次“狼来了”?
这些观点具体看都对、都有道理,问题是,怎么干?经济收缩期,作为企业来讲,就应该谨慎投资,如果要做AI,就得大规模投资,否则AI基础设施起不来。所谓基础设施,就是投了短期也没有回头钱,那么到底投还是不投?或者按照什么节奏投?这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
理解这个问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增长调整期。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研究全球企业发展过程时发现一个问题:企业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增长调整期。在快速奔跑的同时,要停下来几年,做一下调整,然后再往前发展。
所谓调整期,要做内部结构的调整,如果内部结构不调整,是跨越不到下一个阶段的。我们发现宏观经济里面研究这个问题比企业研究得更多,也有很多经济周期的理论。
例如,短周期,基钦周期,又称库存周期,一般3—4年。市场发生变化了,企业库存会有一个周期。农业领域非常有名的是“猪周期”,一有需求,大家都养猪,就会有猪苗,就会有种猪,一旦链条反过来就供过于求了,价格就开始降低。
朱格拉周期,又称设备更新周期,一般10年。投一个设备至少用四五年,使用十几年,这个设备隐含的是10年前的技术,等周期到的时候要更新设备,如果不更新设备,竞争力就干不过人家了,更新设备就会带来周期波动。
库兹涅茨周期,又称房地产或人口周期,一般15—20年。中国人口数据也在波动,波动的时候就引起房地产领域的波动。这是长周期。
康波周期,又称科技周期,一般50—60年。显然这跟科技创新有关。
现在企业都面临着大的周期,都处在底部。无论哪种周期,在底部的时候就叫调整期,一定要在结构上发生改变。从底部往上走的时候,不会按照原有的方式恢复,上升到波峰的经济体不是原来那批。产业结构要调整,企业结构要调整,恢复显著增长的企业用的人也不是原来的人,这就是结构调整期。在调整期里是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这是大家目前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不增长,但是不能不调整结构。
那么问题来了:宏观在发生变化,各种各样的观点相冲突,面临这样的信息,你怎么去调整?
我认为,无论环境怎么变化,企业在微观层面上解决的、帮助它穿越周期的一定是提升企业的效能。所以在周期低谷的时候,每个周期都是供过于求,企业靠什么卷过别人?效能要比别人高。所谓效能提高,要么极大提高顾客价值,要么极大提高运营效率。
怎么衡量一个企业的效能?无非三个视角:一是外部视角,投资人的视角,投给你这么多钱,你的效能是不是更高?二是员工视角,员工到了企业,创造财富的能力是不是增加了?三是顾客视角,顾客花了钱,能不能买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过去中国企业在提高效能、对抗内卷的时候,表现在运营层面和个体层面。
在运营层面,比如找最优实践,搞标杆管理。这个世界上有很好的标杆,我们一定要比标杆更好,超越竞争对手。我们可以告诉员工,你和别人有差距,你必须干得跟别人一样好。在做标杆管理时,可以做精益生产,做质量管理,做营销。别人怎么做线上营销,我们就怎么做线上营销;别人怎么控制终端,我们就怎么控制终端。这是在运营和个体层面上解决问题,大家都这么搞,就越来越卷。著名的战略学家波特、投资家巴菲特,都讲过在运营上互相对抗,就像马戏团里看马戏,一个人踮起脚尖,所有人都踮起脚尖看戏,就导致内卷。
中国企业跟美国企业的效能对比,几乎差一倍。在运营层面上,做大幅提高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如果要摆脱内卷,一定是在战略与系统层面上提高效能。
什么叫战略与系统层面?一定是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要素之间作出重构才是战略。如果结构上没有变化,就不是战略。
什么叫结构?结构的本质是关系,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员工跟公司之间的关系,研产销之间的关系,企业跟顾客之间的关系。
举个例子,我曾经在一个服装企业做咨询。大家都说中国的服装企业特别困难,主要是备货式生产,单件衣服很赚钱,但是备错了,很多衣服滞销了,库存呆滞货太多,赢利水平低。ZARA(飒拉)是急速供应链,不用有那么多库存,服装企业呆滞的问题就容易解决。我们找这家企业学习的时候,发现学不了,因为急速供应链是需要供应商来配合的。下单的时候供应链必须给你货,但是看到机会的时候,供应商的货已经很紧张了,供应商为什么要配合你?这是深层的问题,不调整关系,战略就板结了。
从宏观上看,在过去40年,中国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创造财富,主要是依靠规模扩张。规模的增加带来赢利增加。
但是在低增长时期,企业规模遇到障碍,市场机会没有那么大了,财富增加的方式就转为依靠效能提升。这个时期我们判断机会,应该回到社会效能、产业效能、企业效能上,这是未来几年的重点。
在大扩张年代,中国企业一直是在能力和资源边界的上限活动,造成了我们在各种关系中处于紧张状态。举个例子,我们在员工关系上只喜欢那些奋斗者,所谓奋斗者,就是牺牲我一个,幸福全家人,工作高度紧张。一旦看到竞争对手做一个活动,我们就很焦虑。再如顾客关系,顾客是我们的上帝,这种紧张关系造成了我们在战略转型的时候没有空间。
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怎样去调整这种关系?
顾客关系再定义:从“顾客即上帝”到“视客为友”
顾客就是上帝。同时,我是供应商的上帝。对上帝是什么态度?讨好。其实这是不对称关系。在大发展的时候这种关系是成立的,此时战略的核心是供给侧,在产能提升上,只要锁住了顾客,就能赢。在大发展的年代,这是成立的。在交付能力被充分挖掘以后,你会发现这种关系变得紧张了,所谓顾客是上帝,追求其满意度,其实是顾客在各个环节里对供应链作出压迫。企业在围绕顾客满意做事时,只能短链路作出反应。大多数产业遇到的问题就是这样。
中国人、中国企业这么重视顾客,这么重视贯彻顾客是上帝的主张,导致供应链端缺乏投资,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那些平台企业都是先抓客户,死逼供应链,导致产业资本得不到足够的输血,创新都发生在流通领域。这是核心问题。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开始“视客为友”,供需双方是平等合作关系,回到顾客价值,而不是顾客满意。我们作为专业的供应链,是理解哪些能够带来客户价值的。很多企业,比如信誉楼、胖东来,本质是把顾客当成朋友的。所谓朋友,就是我用最好的服务来对待你。
竞争关系再定义:从“你死我活”到“共存”
中国的企业善于类比,很多管理术语都来自战争,来自军事,来自体育比赛,来自自然界的弱肉强食。我们对竞争处于误解的状态。
竞争其实不同于战争,它们是两个概念,我们却等同于一个概念。什么叫战争?战争是你死我活,互相消灭对方的军队。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这样的,你抢夺客户,我抢夺客户,并不直接攻击,并不在肉体上消灭你。用战争的术语时,其实就恶化了竞争关系。本质上是抢夺客户,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比谁能服务好顾客。
体育比赛只有一个胜者,但是企业不是这样,你在快餐领域是老大,我就在正餐领域做老大;你做火锅,我就做饺子。商业上的竞争不是体育比赛。
自然界的弱肉强食,直接从肉体上消灭,老虎逮着兔子吃。企业之间的竞争是间接的竞争。
员工关系再定义:从奋斗者文化到志愿者文化
过去长期习惯的关系是奋斗者文化。什么叫奋斗者?以身体健康换未来,以个体幸福换家庭幸福,所谓高压力、高绩效、高回报,本质上是精英筛选机制。但是精英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是普通人,很多行业里面用的普通人,就是愿意生活,愿意周末陪家人和朋友。社会中的大部分人成不了社会精英,只能过平凡的生活,但平凡者也可以爆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在大扩张年代,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可以支持高回报、高压力,能够让人牺牲,但是在内卷的时候,空间没有那么大,增量没有那么大,机会空间容纳不了那么多传统意义上的奋斗者,员工关系就开始出现对立。
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员工,理解员工关系?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管理员工要向管理志愿者学习。企业需要的不是奋斗者,而是志愿者。思考一下,那些特别聪明的人,为什么愿意在ChatGPT这种企业里甘于寂寞,做一颗螺丝钉?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你的人稍微能干点事,就管不了了,这种文化的机理是什么?员工本质上不是奋斗者,而是志愿者,有钱难买我愿意。这对企业提出的挑战是,如何设定一个让大家愿意工作的环境,让员工关系能够被调整。德鲁克还讲,激励做错了就是贿赂。贿赂区别于激励的方式是什么?对志愿者,肯定他的工作是激励;他不愿意做这份工作,给他钱多就是贿赂。接受贿赂的人是不愿意和你一起渡过难关的。
企业与企业家关系再定义:企业家应超脱于企业
过去若干年,企业家,尤其是第一代企业家创造了中国经济的辉煌,企业家无疑是对企业作出贡献的人,但是企业与企业家的付出关系太紧密,也正因为此,在大多数企业中,有很深的企业家烙印,甚至企业成为企业家的附属品。第一代企业家在业务、用人等环节介入企业太深,导致发生变革调整的时候,企业家本身就是企业的问题。当他的最高权威在的时候,没办法改变结构。
企业跟企业家的关系应该是,原来企业是你的,现在你是企业的,企业可以要求你。企业是独立于企业家而存在的,是每个参与者的共同舞台。
企业家应超脱于企业,对企业家来讲,你是创造企业的人,要把企业当成产品,去思考怎么设计好企业。如果设计得不好,你也有问题,能否顺利接班也要打问号。企业家真正要承担起建造企业和变革企业的责任。
企业怎么思考成功的方式?企业为什么那么紧张?主要来自我们对成功的看法,企业要从追求做大到追求做久。过去,成功确实存在,一路高歌的年代,企业追求的成功,诸如收入过百亿元、上市、行业第一、世界第一,但是成功就是一瞬间,你做了第一又如何?企业这个组织,哪怕做到1000亿元,你发现解不了套,一解套就降价,突然有一天倒了。那么多企业家,辉煌过后什么也没有,所以成功本身就不存在。
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始终处于成长状态。或许个人存在成功,对企业来说,不存在成功。对企业来说,最大的成功是始终处于成长状态。
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未来不在过去的延长线上。我们处于调整期,走出调整期需要结构性的变化,紧张的关系不利于结构的调整。从紧张的关系中松弛下来,或许更有益于创造未来。
(苗兆光,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副总裁,首席组织变革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