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网讯 《芯片战争》作者米勒,近日在《金融时报》发文表示,美国发起关税大战,本意可能是加强美国制造,但实际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他说,关税可能还会加剧企业在海外制造,建议应与日本、韩国、台湾和欧洲合作建立全球芯片产业,让半导体的生产既可靠、又具效率。
米勒指出,根据贸易数据,美国每年进口约300亿美元芯片,主要来自东南亚。
美国早在1960年代就将大量劳力密集的组装与封装产业外迁至亚洲,目前美国国内几乎没相关产能。
如果美国真对半导体征收关税,企业可能加速海外制造以抵消增加的成本。供应商可能将整个制程移至海外,而非进口芯片并安装在美国国产电器或汽车上。
虽然这些终端产品可能仍将面临关税,但至少整个制造过程的成本较低。
美国政府认为,大多数的芯片是以终端设备及设备零部件形式进入美国,因此美国正考虑采取更激烈措施,对半导体征收零组件关税。
换而言之,美国将针对设备中含有的外国芯片价值计算并征收关税。
米勒认为,目前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生产的芯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而兴建新的晶圆厂则需要多年时间,如果对所有外国制芯片施加零组件关税,等同于对所有电子产品大幅加征关税。
米勒指出,美国普遍支持限制使用中国芯片,但特朗普政府的目标远不止于重塑与中国的贸易关系。
若是为了推动制造业回流而对台湾加征关税,的确能激励台积电等大厂在美国加码投资,但建设晶圆厂需要时间,如果关税未能逐步实施,其延伸的额外成本恐进一步拖累已经不稳的美国经济,甚至导致经济衰退。
米勒直言,广泛征收关税将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美国最成功的公司非常依赖芯片,AI公司也需要更多算力,要实现芯片自给自足将付出极为庞大的代价。
与其如此,不如建立一个全球芯片行业,不仅能可靠地生产半导体,也能有效率地生产半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