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讯 11月28日,青岛市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在镇平路燃气输气门站正式实现通气运行。这标志着历经十年筹划、一年建成的岛城燃气大动脉出鞘亮剑,将为省内首个重型燃气机组示范工程——华电青岛9F机组热电联产项目提供天然气输送保障,为青岛市东岸主城区实现无煤化供热提供十足底气。副市长解宏劲出席仪式。
历时一年建成“四个全国第一”“六个全省第一”的岛城输气大动脉
青岛市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4.5亿元,自2021年12月30日正式启动,于2022年12月完成主线建设。管线自中石化东干线胶州分输站起,途经胶州市、城阳区,从女姑口大桥西入海,经镇平路调压站上岸后,与市区“三横四纵”次高压燃气管线对接,并向南延伸至华电青岛发电厂,可满足沿途上合示范区、高新区以及东岸城区大型燃气发电项目、“煤改气”工程的用气需求。
该管线总长72公里,其中陆地段约60公里,下穿胶州湾海底段约12公里,沿线地质及海域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罕见。“为建设这72公里复杂地质的燃气管线,我们打起百般精神,群策群力使出了72般武艺。”负责该项目建设的青岛能源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毕洪波介绍,整条管线跨越乡镇、街道及行政村60余个,穿越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市政及其他等级道路35处,穿越大、小型河流池塘50余处,大沽河定向钻从河面下27米穿越,相当于九层楼高的深度,水平长度2482米,刷新了国内直径1016毫米城市燃气管线水平定向钻穿越长度记录。“为推进项目建设,我们累计投入施工机组39个,设备314余套,船舶21条,施工人员600余人。首次采用智慧化工地管理模式现场采用挂图作战+视频监控;采用国内领先的全自动焊机和全机械化防腐补口技术,焊口一次性合格率98%以上。”工程总包单位、中石油管道局总经理助理黄诚介绍到。面对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阻力重重。参建单位齐心协力,反复踏勘,优化路由设计;陆海联运,多路调配材料;数易其稿,锁定施工策略,通过见缝插针、压茬推进施工模式,最终按期实现了主线建设和通气调试。
该项目创造了国内城燃行业四个第一,即:涉海距离最长(12公里)的城市燃气管线;首条正下穿跨海特大桥的城市燃气管线;首条采用陆对海定向钻工艺敷设的城市燃气管线(穿越长度1402米,深度45.2米);水平定向钻穿越距离最长(2482米)的城市燃气管线。同时该项目也创造了省内城燃行业六项一,首条涉海的城市燃气管线;管径最大(DN1000)、年输气能力最大(36.7亿方);首条采用光纤震动检测技术的城市燃气管线;顶管距离最长(400米);建设规模最大、处理能力最大(116 万方/小时)的城市调压站;首次采用数字化交付的城市燃气管线。
“年输气36亿立方米”,满足城市未来20年发展需求
作为董家口LNG气源输青大通道的关键一环,青岛市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的建成和投运,实现了36亿立方米/年的输气能力,满足沿途上合示范区、高新区以及城区大型燃气发电项目、“煤改气”工程的用气需求,并可满足岛城未来20年发展用气需求,每年可替代煤炭消耗536万吨、减少碳排放5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16万吨、减少粉尘排放4320吨,进一步助力我市实现“双碳”目标。同时,该项目也将与“十四五”期间实施的董家口LNG码头项目、全域“煤改气”项目协同一体,一举改变了青岛市处于“西气东输”末端的困局,由管输燃气的末端,成为东接LNG码头的首端,也打破了过去冬季用气高峰导致的气荒、停气、限气等隐患的局面,在“气价双优”满足青岛市城市用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辐射周边华东区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60吨液氮,220万m3天然气”,保障置换升压工作
为做好华电青岛两台9F机组热电联产机组的供气工作,青岛能源集团通过精心的准备,科学、高效的完成了前期置换工作。整个置换作业历时8天,通过氮气置换和天然气置换两个环节,将管道内注满天然气,并依次完成三级升压,管压由1MPa升至4MPa,整个置换调试共投入液氮60吨、天然气220万立方米,满足华电青岛9F项目用气需求。
“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项目是青岛市重大战略工程,是一项承载着我市能源安全的保障性工程,是一项开创了国内四个第一的创新工程,是一项凝结了各方智慧汗水的攻坚工程,更是一项引领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型工程”。青岛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海滨在致辞中指出,“以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正式通气为契机,能源集团将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城市更新发展大局,在做好海底管线安全高效运行后半篇文章的基础上,加快推进LNG战略储备库和配套管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奋力构建起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内畅外通的管网输配体系和灵活高效的储备调峰体系,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能源引擎,谱写青岛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