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看中国:步入转型“大年”?


来源:纵横网 浏览量(4.0w) 2024-01-02 17:09:18

不管我们是否有预言,只要中国的基础在,她便会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

01. 2023年,中国被重新定义

2023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

1. 2023年,中国经济从疫情中缓慢恢复,保持GDP(国民财富)的稳步增长。2023年国民财富又增长了6万亿。6万亿是什么概念?6万亿是世界上很多个小国家一年的GDP总量。2008年我国的GDP只有31.4万亿,2023年的中国GDP一年的增量就是2008年的五分之一。

尽管中国的GDP进入了5%的中速增长年代,但是中国GDP每年的增量总量却规模巨大,增长总量的意义超过了年增长率的意义。即使是保持中速或者低速增长,我们的总量增长也会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数字。2023年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今以后,我们既要看到增长率的重要性,更要看到增长量的重要性。

2. 2023年起,根据预测,未来10年将有2.5亿人步入退休状态。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退休群体,被我们看见了。他们就是我们自己,或者是我们的父辈。如此庞大的退休群体其意义是多元的。它对消费、社会心态和年轻人的负担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世界上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如此大的规模。

3. 2023年有1100万人大学毕业,进入到知识分子行列,让中国职场大学毕业生的保有量超过了两亿。这意味着7.7亿劳动力中有三分之一受过大学教育,中国劳动者的知识程度越来越高。也意味着人力资本概念在人力资源中越来越重要,中国具备了用知识与世界各国竞争的人力条件。

4. 2023年,中国的绿色能源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2亿千瓦,世界第一。

5. 2023年中国的专利世界第一,共获得336万件专利。

6. 2023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创新高,中国人端牢自己饭碗的策略基本实现。

7. 2023年中国汽车销售有望突破3000万辆,比亚迪每30秒可以生产一辆汽车。

8. 2023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

9. 2023年,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和高铁运营里程超过了18.4万公里和4.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10. 2023年,华为发布了自己的操作系统,即将形成自己的生态,这标志着中国在信息技术上突破了一个卡脖子的区域。

2023年,中国和中国人的概念被重新定义。中国有着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财富(如位居世界第二的GDP总量、人力资源、高速交通设施、工业制造能力、面积最多的民宅、每年世界最大的大学毕业生……)。中国人的民族自信的程度自1841年鸦片战争以来空前地提高,中国人有文化,有财富,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还有一个强大的公共部门建设着和守护着他们的生活环境。

作为中国人,有自己的幸福感,这一点应该是成立的。

2024看中国:步入转型“大年”?_https://www.izongheng.net_纵横焦点_第1张

图源 | pixabay.com

02. 2023年,中国的另一面

2023年,经济增长动力出现了剧烈的转换之象。过去几十年地产和其他基础建设是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但如今它们对经济的驱动力正在减弱。因此出现了一些问题,典型如地产公司资金问题,整个基建行业产业链上的很多企业正在经历业务减少、债务增加、进退两难的局面。

2023年,债务更加严重地成为了经济中一个摆脱不了的因素,急需债务修复机制。90%的规模企业有银行贷款,50%的购房者有房贷,地方政府也欠着不小的债务。

2023年,人心趋于保守。八十年代似乎人人都怀揣梦想,不是希望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就是通过创立企业来发家致富,还有的远渡重洋去留学,希望在国外找到自己梦想实现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中国的GDP翻了四番。只要你愿意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走到今天,随着过去40年中国积攒的财富,特别是家庭积攒财富的增加,加上独子化,导致新生代的人均财富已经超过了他们的父辈不知道多少倍,贫穷感应该在新生代里面越来越弱。

老一辈创业者年纪已经大了,饱经沧桑几十年,看破人间真实,对做事的艰难性有了很多理解,慢慢地趋于平淡。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相对保守的社会观念会出现。已经有财富的人尽可能地去守护他们的财富,已经有地位的人尽可能地去保持他们的地位,使得人变得谨小慎微。

这种变化最直接的原因是三年疫情带来的影响。在疫情中人们看到了生命的渺小、世事无常、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复杂交集……还有很多小企业在疫情中失去生意,无法恢复元气。但是更加本质的原因还是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之后,迅速获得成长的机会越来越少,“钱多、人傻、速来”的故事已经消失。

四十年的经验告诉大家创业这件事情的失败概率其实很高,不再有那么多雄心勃勃的梦想家、创业者。老一辈企业家处于半退休状态,有产者不再那么努力,“无产者”接受了自己的阶层地位,新社会格局基本形成。

经过四十年的浪漫主义时期,中国步入了一个人心的理性时期。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看,2023年的情况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人心正在从雄心勃勃的创造激情向保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向;传统经济驱动力正在消失,经济正在寻求新的动力;债务成了经济中一个会长期存在的特征。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

03. 2024年,步入转型的中国

2023年的两面性向我们预示着某种意义:也许2024年我们一方面要守护已经有的,同时也要去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我们姑且把2024年称为中国的转型之年吧。

(一)经济动力的转型:从地产驱动到老百姓的钱包驱动

过去几十年修公路、修高铁、修房子,每年有十几万亿用在买房上,有几万亿投在基建上,加起来就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动力。但是随着道路和房子修建得差不多,基建投资急剧减少,对经济的拉动也变得越来越小。

这种旧经济动力的丧失,有没有新的动力可以替代?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但是更加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发展。

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有一个可追赶的目标,还有一个是老百姓能够过得上好日子,当然最好是越过越好。

我们重点关注第二个角度。14亿人口人均每个月花3000块钱就是3.6万亿的月消费。每月3000元的人均消费,应该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也是我们考虑经济的出发点。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就要保证人均消费有能力维持在每月3000块钱这个水平,老百姓的日子就可以过下去。如果经济发展能够提供这种收入能力,提供与这种消费水平对应的产品供应能力,人民就会安居乐业。所以,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是经济运行能够产生满足维持老百姓目前消费水平的收入能力和产品供应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国家如果一个月整个生产体系能够生产4万亿的商品,整个GDP的增长能够保证老百姓有4万亿的收入,经济就能够保持比较好的运转,也就能满足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GDP增长多少不重要,就算是零增长,也没有什么关系。经济运行能保证上述消费、收入和产品供应之间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要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力的答案,首先是要明确我们的经济发展观,把满足人民需要的收入能力和产品供应能力给提高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水平上。

什么是新的动力?我觉得40万亿的消费就是一个新的动力。在2008年,中国只有17万亿左右的钱可以到消费领域,而在2023年中国则有44万亿的钱可以到消费领域,规模已经是15年前的2.51倍。44万亿的消费支出,可以带动一个非常庞大的经济体。今天这么大的消费能力摆在我们面前,这是我们转型的最大底气。

经济发展动力的核心是就业、收入、消费三者的循环。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有消费。企业家提供就业,劳动者通过劳动得到收入,又用收入去购买企业生产的消费品来消费,消费力又会为企业家创造的就业行为提供投资回报。

中国的经济动力可能还来自科技。每年毕业的1000万大学生以及硕士和博士,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科技劳动者。鸿蒙的诞生标志着我们在信息技术上几个被卡脖子的领域取得了突破。在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方面,我们的技术与产能都居世界前列;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和美国,算是世界两强。

有人怀疑,这些科技领域究竟能不能给经济提供新动力?新能源汽车每年能创造大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就业。更何况新能源汽车企业还能带动钢铁行业的发展,带动高速路的发展,带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再比如说滴滴,它能提供500万人的就业,美团也能提供500万人的就业。这种看上去没那么多技术含量的商业模式变革,在中国也成为了就业、收入和消费增长的动力。

(二)市场和政府关系的转型:让政府与公共部门变小,让市场变大

40年前邓小平先生提改革开放的时候,希望的理想转型模式就是计划跟市场的有机结合,今天的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这个理想。

中国有9000万人在政府部门或者公共部门就业,有6到7亿人在市场部门就业。还有三亿人在农村种地,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完全市场化了。在公共部门就业的9000万精兵强将能做很多事,执行力非常强,大国重器主要是靠他们来实现。

而市场部门未来的竞争,市场会逼迫他们去创新。阿里巴巴改变了中国的商业规则、支付规则;腾讯改变了中国的交流规则,让信息传递的更快,信息成本更低;现在的拼多多,使劲地把价格压低,通过无理由退款的制度创新,让消费者主权得到彻底的实现。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现在能够做到既有一个这么强大的公共部门,同时还有这么大的市场部门。把这么大的市场部门和政府部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能会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驱动力之一。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物极必反的古训。太强的政府、公共部门,会压抑民营部门的发展。如果公共部门占用太多资源,所到之处竞争力过于强大,市场部门中的企业没有办法跟他平等竞争,就有可能形成所谓“国进民退”的局面。

当然,市场部门如果缺乏管制,其实也会出问题。所以,怎么在政府公共部门和市场部门之间扬长避短,有效地去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这个恐怕也是2024年以后的国家决策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我个人建议政府政策约束好政府公共部门的决策边界和经营边界,做好边界内的事情。如国家电网做好网络建设和电力供应,但是对电力供应所需要的设备制造却可以交由民营企业来做,在电力供应产业链上形成有政府和市场主体有机结合的局面。政府和公共部门的职责不是去提供多少就业,而是提供有关国计民生大事情的产品和服务。而民营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更多的就业。

(三)经营转型,优雅地死,勇敢地生

当今的很多企业可能不再像过去那么充满浪漫情怀,一上来就要做到世界第一,要改变世界。现实呢?一些头部企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不得不走向瓦解。还在坚持的企业,背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有的看上去很优秀的企业,账上的现金流大概也就只能维持几个月的运转。

尽管很多企业面临困难,但是还不能死去,因为欠了银行的债,欠了供应商的债,欠了员工的债……这些债务不解决,怎么可能“死”?但是,活下去更难。每天睁开眼睛,就是想到还有这么多债务在这里,想到要去把现金流搞回来。

可是现金流在哪里?现金流在导致他们背负巨额债务的传统行业中。一方面,很多企业都知道,要摆脱现在的困境,要到一个新的领域内经营;另一方面,断然离开传统行业,一下子又很难获得归还债务的现金流。用马尔克斯说的一句话来描述当下企业的现实困境比较合适:人不是想死就可以死,而是在可以死的时候才可以死。

顺带说说我对资产负债率的理解,很多企业被所谓的资产负债率欺骗了很多年,说只要资产负债率不低于某一个百分比,就是安全的。很多资产负债率很低的企业,在遇到危机的那一刻,照样可能被债务压垮。这是因为债务往往是现实的,而资产可能是很难即刻变现的钢筋水泥和被闲置的土地……恒大的情况很好地说明了上述观点,而恒大的情况不是个案,是普遍的情况。

我们很想摆脱过去的业务,去发展高科技等新业务。但是,过去的业务还是我们的现金“母鸡”,杀了这只“母鸡”,我们的现金流就成了问题。不杀这只“母鸡”,我们似乎是在饮鸩止渴,因为在旧行业里经营几乎没有利润了,甚至做得越多,亏损也越多。

走出这种困境成了很多企业的头等大事。在传统行业中挣扎求得短暂的喘息,但长期一定会走向死亡,因为靠在大势已去的行业里经营所获得的利润,一定抵不过所欠的刚性债务。因还不上债而死,在未来10年里是很多中国企业的典型死法。

要处理好企业现在所面临的困境,首先要调整心态。柯林斯说的基业长青,只是一种理想,我们可以做到长寿一些。但是没有永远可以活着的企业,企业总会死去。

海德格尔说,人要向死而生。“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如何与这一部分相处。”同时他指出,“向死而生,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知道有一天你会死去,这是了解生活的美丽、独特和唯一的方式。”我们要知道,只关注死亡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我们还必须关注新生。在死亡的过程中,我们会孕育出新的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终结,而是新生的开始。”通过让旧企业死亡,进而让新的生命开始,是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真正含义。

因此,让旧企业死,并不是终结自己的生命,而是在让旧企业在死亡的过程中,创造一个新企业。那么在技术上,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

第一,淡然面对企业的死亡。要知道,没有永远好的行业,没有永远依靠一个行业做好的企业。企业一定是靠不断定位,不断否定,不断重新定位,来获得新生的。

第二,注重平衡。有的企业因为原来家底厚,没有什么大的债务,可以用账上积攒的现金流了却旧业务。如新东方俞敏洪先生不得不放弃课外辅导业务的例子,就是这种“死法”。

但是绝大部分企业,因为旧业务欠下了很多债务,一下子抛弃旧业务,就可能导致企业各个环节出现问题:没有现金流,就不能给向银行贷款,不能得到贷款,就不能归还银行的债务,不能归还银行的债务,企业就不能运营。这种循环如果遇到一些偶发事件,就可能断裂,一旦断裂就是危机。所以,很多企业只能还做着旧业务,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发展新的业务。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说过,大部分的进步都是进化性质的而不是革命性质的。

第三,从领导力上下功夫。旧业务和新业务的经营逻辑和方法有的是相通的,这个特性让很多老一代创业者误认为新业务也可以靠自己的领导力来做成功。克里斯滕森说过,企业的创新业务和旧业务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最好用不同方式来经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新的领导力来发展新业务。

第四,在向死而生的过程中,保持灵活性。有的旧业务,实际上还有价值。通过经营过程,准确把握旧业务的价值,不让不该死的业务被我们作死了。一旦发现旧业务的价值,就要积极面对,把它当成生的方向。

第五,在发展新业务时,保持量力而行的态度。新业务需要试错过程,需要一点点地打下基础。

第六,选择的新业务一定要贪婪一些。如果企业选择新业务,没有某一个安全边界的利润,比方说30%以上的净利润,一定不要去做,因为在做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费用产生,还会有很多竞争者会出现,迅速拉低行业利润。中国光伏设备头部制造商现在面临的情形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七,企业必须适应大势转变,从老百姓的钱包里发现商机,而不是在酒桌上发现商机。企业应该用高科技武装企业的制造,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机器设备、科技要素创造价值上。

(四)作为个人转型:物质向下,精神向上

第一,不要把事业作为生命的唯一追求,强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第二,多学习新技能,做好从传统行业向科技行业职业转型的准备。

第三,对财富要有更加务实的看法。不一定在小城市就不会成功,不一定租房子住就不会幸福。

第四,保持创新的意志与能力,去创造新世界。

(五)领导力转型:中国新一轮转型成败的关键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从现在再往前看,中国又面临一个新的转型时期,新的转型呼唤新的领导力,而新领导力必须关注几点——

第一,不折腾。现在家底很厚,要善用这些家底。我们总的来说抓了一手好牌。但是,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谨慎出牌,才可能不把一手好牌打成烂牌。

第二,不树敌。在国内和国际广交朋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

第三,学会在转型中发展的能力。

第四,要以人为本,任何政策的出台都顺应形势,让老百姓过得更好。

我相信再努力20年至30年,中国会过渡到一个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由老百姓的钱袋子驱动;政府和市场融合得越来越好;人民受到最大的尊敬;企业有很大的创造力;个体有更好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如此,就会为更加高级的转型创造条件。

我真心相信,中华民族有智慧完成新一轮的转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作者:文跃然







THE END

版权声明:未经纵横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文章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撤下相关作品。
风险提示:纵横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