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网】随着车企价格战愈演愈烈,今年已有至少9家车企宣布了不同程度的减价策略。在这场硝烟弥漫的竞争中,龙头比亚迪更是以两款新车的大幅降价,瞄准了原本由燃油车企掌控的10万元以下市场。然而,在这场看似激烈的竞争中,消费者的真实感受又是如何?
近日,麦肯锡发布的2024年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为我们揭示了答案。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消费者认为价格战并未对他们的购车决策产生积极影响,甚至在10万元以下车型中,这种价格战反而可能带来得不偿失的效果。
价格战之下,消费者的升级需求并未受到影响。购买15万元以下车型的消费者中,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升级换购。这背后的原因,除了消费者对汽车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外,也与车企不断推出的新款智能电动车型密切相关。这些车型凭借先进的自动驾驶功能和智能座位体验,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使得传统外资高端品牌的车主开始转向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转型中,比亚迪凭借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度垂直整合能力,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许多人认为,比亚迪已成为除特斯拉之外,新能源领域的第二个代名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方寅亮表示,这种深度垂直整合能力让比亚迪在市场中获得了显著优势。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隐忧。报告发现,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首次出现下滑。去年有22%的车主表示后悔购买了纯电动车,这一比例较2022年时的3%大幅增加。其中,三、四线城市的电动车车主的“后悔率”更是高达54%,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车主的10%。
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与三、四线城市充电设施建设不足密切相关。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方寅亮解释,由于充电设施的不完善,导致消费者在补能体验上出现不满,这也反映出相关配套建设需要进一步发展。中国电动汽车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显示,截至2月底,内地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前十的省市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充电桩设施建设则明显滞后于新能源汽车销量规模增长。
对于中国汽车出口的前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中国区汽车咨询业务负责人管鸣宇认为,目前中国车企还处于“婴儿期”。未来三年将是决定性的时期,只有通过这三年考验的公司,才能真正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