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雷:立足香港·惠及国家·面向全球


来源:纵横网 浏览量(5.5w) 2024-06-02 15:13:26

A

5月31日,2024财新夏季峰会在香港举行,此次峰会的主题是“新使命·新担当”。(据财新网报道)

在开幕致辞中,财新传媒社长胡舒立称,此次财新夏季峰会探讨的主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如何立足香港,如何惠及中国,以及如何面向全球。

中国作为日益崛起的超级经济体,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不仅需要内部的创新和改革,更需要通过如香港这样的超连接平台,吸引全球的智慧和资源”;多元化的澎湃力量推动了中国变革,为全球发展提供了丰富营养,也必将创造更繁荣的未来。

当下,香港处在各种身份、角色的交织切换之中,要背靠内地、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也要继续扮演中国对外开放门户,维持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中国需要香港特区吸引全球智慧和资源。

徐迅雷:立足香港·惠及国家·面向全球_https://www.izongheng.net_创新_第1张

财新传媒社长胡舒立开幕致辞

B

胡舒立领导的财新,目前已拥有订户超过120万,成为英美同行之外,全球最大的付费订阅媒体之一,是妥妥的“中国第一”。

财新峰会是财新传媒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会议,是中国经济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前瞻性的年度盛会之一。财新峰会的议题设置,聚焦政经热点,锚定重大主题。每年邀请百余位全球政、商、学界精英发表演讲、交流思想,千余位参会嘉宾,上百家国内外主流媒体参与报道。

财新峰会最初是一年一度的“年终盛会”,在北京召开,我曾在京城参与过。发展至今,“财新峰会”延展上升成一组“峰会系列”,包括在海外非常有影响的“财新国际圆桌”等;去年还在新加坡推出了以“锚定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亚洲愿景论坛。

2023财新夏季峰会,也是在香港举行的。那次主题是“营造开放新格局”,围绕多项议题共商发展机遇,其中包括人民币国际化,以及深化并扩大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等。

当时胡舒立在致辞中表示,“开放”是中国几十年来的主旋律之一,也是中国发展“奇迹”的秘诀,“开放”就是彼此互联互通并和谐相处;只有保持各自特质并彼此包容尊重,各方才能和谐相处,中国的开放才能再上台阶,全球大家庭才能获得更多生命力。“今天全球化在多年顺风航行后遇到了逆风,‘开放’需要获得新能量,造就新格局。”

你是喜欢开放,还是被封闭?你是喜欢自由,还是被控制?人和经济,其实都是一样一样的。

C

今年的财新峰会,参会嘉宾众多,其中有:白川方明,日本银行第30任行长;胡祖六,春华资本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杨轶清,浙商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涛,国际清算银行(BIS)亚太区首席代表;李一,摩根大通中国区原主席兼CEO;许浩,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戴文渊,第四范式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等等。

香港方面与会的嘉宾有:范徐丽泰,香港特区首任立法会主席;黄伟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署理财政司司长;李律仁,香港金融发展局主席;余伟文,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黎少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首席数码总监、内地业务首席执行官;史美伦,香港交易所原主席;陈翊庭,香港交易及结算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郑光廷,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许子东,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等等。

立足香港,企稳向前,这是香港之必须。那么,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香港如何因时而变、应势而动,从而赢得先机、赢得未来?海内外业界人士围绕香港的新使命新担当展开研讨(新华社香港5月31日电)。

多名与会人士均持有相同观点:当前,从“超级联系人”到“超级增值人”,香港在服务国家的同时,自身也会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当前地缘政治风险叠加金融市场波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将何去何从?回溯历史、立足现实,多名与会人士认为,香港在金融领域传统优势依旧、新兴动能加速“上新”。香港应该通过科技创新在金融、科技、文体等诸多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新产业新模式。

香港特区,是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窗口和纽带。当前香港资产管理规模超过30万亿港元,其中近三分之二的资金来自于非香港组织。据香港证监会统计,在册基金的资金凈流入持续增加;2023年,凈流入达871亿港元,按年增长超90%。

当下的香港,正处于各种身份、角色的变与不变、交织切换之中。特区要越来越“特”,才是正解、正向、正道、正路。

不论是短期试图提振香港消费,抑或是中期的抢企业、抢人才、抢资金,聚焦创新科技产业,“香港也都需要不断地应时、应势而动,方能在百年变局之下以方寸之地,谋立命发展之所”。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香港的独特优势。据财新网报道:黄伟纶司长发表主旨演讲称,在此基础上,香港会持续主动出击,在不同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并发展新的竞争优势。黄伟纶从金融、创新科技、争取优势企业和人才三个方面,分享了香港特区政府拓展香港竞争优势的思路。

徐迅雷:立足香港·惠及国家·面向全球_https://www.izongheng.net_创新_第2张

香港特区政府署理财政司司长黄伟纶发表主旨演讲

2022年,香港特区政府提出“新型工业化”战略,并将其列为香港发展创科的重要方向。然而,香港受到土地和人工限制,转型并不意味着盲目设立智能生产线,追求大规模生产,去同内地竞争。黎少斌总监称,目前采取的模式是设立智能微工厂追求差异化发展,同内地并存。

“如果你想进入新兴市场投资,就必须亲身来到新兴市场。”著名新兴市场投资人马克·墨比尔斯说,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于1987年就跟随当时所在机构来港经营,并率先通过香港投资内地。他认为,香港将持续联通内外,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会大大拓展香港的活动空间。

与内地市场互联互通,一直是香港的优势。而人流的方向,意味着钱流的方向、物流的方向和趋势的方向。今年1月12日,Costco(开市客)深圳店开市迎客,这是中国华南首家店。开市客是美国最大的连锁仓储式会员超市,是仅次于沃尔玛的全球第二大零售商。没想到,开市客开业当天,开卡量达到14万,全球第一,而其中约有10%来自香港。

“增值”当然是很不容易的。香港要超越“超级联系人”的身份红利,既源源地融入内地,又不断地拥抱世界,要做到香港不仅是中国的香港,更是亚洲的香港、世界的香港。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香港的“新使命”“新担当”,需要越来越清晰。

D

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

持有“全球化并未结束”“中美关系并非‘新冷战’”观点的约瑟夫·奈(Joseph Nye)教授,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原院长,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以提出“软实力”概念而闻名。5月31日,在峰会活动中,财新传媒社长胡舒立与约瑟夫·奈连线对话。

约瑟夫·奈称,即便是大国竞争阶段,中美依然可以通过合作互惠互利;有人希望中美“脱钩”,其他人则明白,这对美国、中国和全球经济都是巨大的损害。

胡舒立提出,美国人在制定美国对华政策时,不同世代存在非常显著差别。老一辈更加注重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年轻一代似乎认为,历史已经沉淀在当下,决策应该完全基于当下现实。经历过冷战的老一辈会更加谨慎,他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大国关系陷入恶性循环的严重后果。

“小院高墻”,甚至“断链脱钩”,无疑会损害中美两国利益,这是共识,已成常识。

对于俄乌、巴以这两场仍在持续的地缘冲突,约瑟夫·奈感到局势并不乐观,短期内恐难结束。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倡议下,瑞士将于6月中旬举办一场俄乌问题“和平峰会”。各方对于此次峰会有不同的预期,中国已表态不会参加。“从某种意义上看,可以说乌克兰已经赢得了一场‘关于独立’的战争”,约瑟夫·奈认为,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俄罗斯人愿意放弃这场战争,或乌克兰人愿意放弃已经被占的领土。

少数国家的战争,成了多数国家“面向全球”的巨大障碍。

徐迅雷:立足香港·惠及国家·面向全球_https://www.izongheng.net_创新_第3张

胡舒立与约瑟夫·奈连线对话

白川方明也通过现场连线方式发表见解。他认为,日本房地产泡沫与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相伴而生,随着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也相对疲弱;与人口出生高峰时期的政策反应速度不同,当经济泡沫破灭时,当局应果断采取措施,应对已经发生的情况。

胡舒立曾说过,“当前世界如果不是来到十字路口,也是到了分叉路口”。在我看来,处于“分叉路口”之际,最重要的是方向选择和战略选择。战略往往由合作、竞争和对抗三个维度构成。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全球化条件下相互依赖的理念、没有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主张、没有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中的“现代性”原则,那么,战略之道何以存焉?

所以,要突破固有的“场域”和“惯习”。

E

经济背后是人心,人心背后是文化。文化亦有新使命,文化也需新担当。

香港是不是“文化沙漠”?如何定义香港这座城市的性格?在“挖掘文化商业潜力”专题讨论现场,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许子东称,香港最大的特点在于多元化。他认为,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吸纳了很多在别的地方无处容身的作家,“多元”构成香港的重要传统。

是的,唯有多元化,才能增加文明文化的浓度。也只有面向全球的文化,才能成为多元文化。

许子东出生于上海,曾当过知青,1993年赴港居住,曾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作为知名的文学评论学者,他在讨论中说了一个重要的常识:“如果要把香港变成一个统一、集中的地方,只有香港特色的文学才能存在,那是损害了香港文化。”

许子东的话,让我想起1927年2月19日,鲁迅在香港青年会发表的著名讲演《老调子已经唱完》。在演讲中,鲁迅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保存旧文化,是要中国人永远做侍奉主子的材料,苦下去,苦下去。”(详见《鲁迅全集》第7卷第32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这里的“旧文化”,大抵是指旧的“文化传统”。这是真的“鲁迅说”,犀利而深刻,可不是当今网络流行的假托鲁迅而言的“鲁迅说”。

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真正的复兴都是面向未来的,而不是重复历史的。

(作者系香港新闻社日本分社特约评论员)







THE END

版权声明:未经纵横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文章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撤下相关作品。
风险提示:纵横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