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市场进入重大会议前夕的政策观察期,三中全会定于7月15日-18日召开。6月27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为即将到来的三中全会释放几个信号:一是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出台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广泛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二是改革落脚点为“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关注住房、社保、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民生领域重大改革;三是制度建设是主线,“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创新重要制度”,关注财税、土地、户籍等重要制度创新,其中财税改革是焦点。理顺央地财政关系上,国务院研究室提出,推动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完善地方税税制,适当扩大省级税收管理权限。
核心观点
当前市场进入重大会议前夕的政策观察期,三中全会定于7月15日-18日召开。6月27日的政治局会议释放了诸多信息:三中全会将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纲领性文件,并提出六大原则,关注“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新表述,以及相关住房、社保、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民生领域改革。过去两周,政策还呈现三大主线:一是高层考察调研、外事活动仍十分密集,聚焦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等议题。李强总理达沃斯重申中国经济注重固本培元。二是新一届金融管理部门主要领导首次集体亮相陆家嘴论坛,货币政策新框架出炉,央行公告国债借入操作,证监会出台科创板8条改革新规,创投17条鼓励“耐心资本”。审计署建议加大税费征管力度,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三是“5·17”房地产政策落地逾月,近期宽松力度有所加码,存量商品房收储在县级以上城市推开、北京首套房首付降至2成,自然资源部拟出台政策支持地方收回、收购闲置土地。
核心聚焦:从政治局会议看三中全会将聚焦哪些领域?
6月27日,政治局会议决定7月15日至18日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政治局会议为即将到来的三中全会释放几个信号:一是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出台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广泛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二是改革落脚点为“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关注住房、社保、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民生领域重大改革;三是制度建设是主线,“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创新重要制度”,关注财税、土地、户籍等重要制度创新,其中财税改革是焦点。理顺央地财政关系上,国务院研究室提出,推动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完善地方税税制,适当扩大省级税收管理权限。
高层动态:从固本培元到吸引外资新思路
7月已至,进入重大会议前夕的政策观察期。“固本培元”成为理解中国宏观政策走向的热词。6月25日李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表示,我们注重固本培元,增强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打好政策“组合拳”。6月中旬,总书记宁夏、青海考察,新质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以及从严治党仍是高频词。中国对多国宣布单方面签证免签,承诺继续扩大制度型开放,破除对外资的不合理限制,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引资优势。
政策追踪:货币政策新框架、科创8条、税收征管、地产化债新变化
6月19日的陆家嘴论坛是新一届金融管理部门主要领导的一次集体亮相。央行行长潘功胜公布货币政策新框架,淡化数量目标,重提利率走廊。证监会公布科创板改革8条措施,抓紧研究谋划资本市场改革一揽子举措。市场也高度关注审计报告有关税收征管、违规举债等新提法。地产方面,近期宽松力度有所加码,收储、收地和保交房政策进一步放松。化债方面,6月底河南拟发520亿元新增专项债券用于化解存量债务,化债政策已经出现边际变化。
后续关注:三中全会、7月政治局会议、半年经济数据、地产化债后续政策
7月将重点关注两场大会:三中全会和月底的政治局会议。7月政治局会议既是三中全会结束后政治局第一次开会,同时又将对上半年经济进行总结和重新部署。关注宏观政策以及地产、化债政策新表述。未来两周上半年经济数据将陆续公布,关注财经部委半年经济数据国新办例行发布会释放的政策新信号;央行国债借入操作将亮相,关注央行政策新工具对流动性的影响。
风险提示:1)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升级;2)经济增长不及预期;3)稳增长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正文
核心聚焦:从政治局会议看三中全会将聚焦哪些领域?
6月27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决定,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会议上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并将相关意见稿提交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
历届三中通常聚焦经济改革,6月27日政治局会议为即将到来的三中全会释放了哪些信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哪些新部署?
三中全会将推出纲领性文件和新总体部署
一个“总体部署”和“纲领性文件”
政治局会议指出,7月中旬的三中全会将公布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稿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一个“总目标”
政治局会议披露下一步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基本原则:六个“坚持”
政治局会议总结了下一步改革需要贯彻的六大原则,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以及要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等。
值得关注的是,中央明确要“处理好五组重大关系”,即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上述五组关系,延续了二十大报告精神,重在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利益格局重塑。
从政治局会议看三中全会将聚焦哪些领域?
政治局会议为即将到来的三中全会释放几个信号:一是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出台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广泛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二是改革落脚点为“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关注住房、社保、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民生领域重大改革;三是制度建设是主线,“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创新重要制度”,关注财税、土地、户籍等重要制度创新,其中财税改革是焦点。理顺央地财政关系上,国务院研究室提出,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完善地方税税制,适当扩大省级税收管理权限。
这将是一份全局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回顾过去,单数届三中全会一般聚焦具体议题,如机构改革(十九届)、农业(十七届及十五届)、物价(十三届)、人事(十一届);而双数届三中全会通常出台全局性的文件,包括《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四届)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十二届)。
市场关注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出台的决议文件能否回应改革历史传统,在经济体制改革上迈出决定性步伐,关系未来十年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前景。我们认为,作为纲领性文件和总体部署,三中全会决议内容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又不止于经济改革,如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公告一样,这将是一份涵盖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社会等广泛领域的全局性决议。
经济体制改革将聚焦哪些领域?
政治局会议指出,三中全会将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理解,总结二十大以来中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国内发展面临的经济增速放缓、人口增长率下降、“未富先老”老龄化加重、房地产风险及地方债务化解等全局性问题挑战;外部则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等,如脱钩断链逆全球化风险加剧,产业、能源、粮食安全关注上升等等。
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即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月初的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协商议政,已给出相关七大专题配套改革,包括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可以说,七个专题涵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框架的各个方面,并着重突出了深化改革的要求,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聚焦点。
改革着眼“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关注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民生改革
中央提出,“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意味着改革的发力点和落脚点将聚焦民生、社会领域。5月23日总书记在企业家和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八大领域突破口——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
重点关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民生领域改革,这些领域历史负担重、现实争议多、问题交织,牵一发动全身,不少属于难啃的“硬骨头”,与市场关注的财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等改革高度相关。
“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制度建设为主线:关注财税、土地、户籍、社保、收入分配等
中央提出,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
如何理解“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创新重要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13个坚持和完善,涉及55个具体制度。其中,基本经济制度中,有5个重要制度,前3个是关于所有制制度、分配方式制度、市场经济制度;后2个是关于科技创新制度、开放型经济制度。
结合上述七大经济体制改革专题,我们高度关注财税、土地、户籍、所有制(两个毫不动摇)、社会保障体系、收入分配体系等重要制度改革。其中,财税体制改革是市场关注的焦点,1994年分税制改革奠定了中国政府间收入划分基本框架,如今30年已过,面对央地财政关系以及地方债务挑战,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亟需制度创新。
据国务院研究室,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将聚焦央地财政关系、转移支付制度、税制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四大方面(见图2),其一“健全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2017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基本公共服务、外交、教育、科技、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下一步改革方向:1)完善收入划分: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完善地方税税制,适当扩大省级税收征收管理权限。2)优化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设置;落实落细已出台的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权划分改革相关方案。3)稳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清晰界定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理顺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关系,推动财力下沉,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基层财政平稳运行,建立“三保”长效保障机制。
其二,税制改革方面,要在保持宏观税负和基本税制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改革完善税收制度:1)优化税制结构,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健全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体系,充分发挥直接税在宏观经济中的自稳定功能,适当降低间接税的税负水平;2)推动消费税改革,将更多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探索将消费税征收从生产环节后移至消费环节。完善增值税制度,畅通抵扣链条。3)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依法依规征税收费,持续增强税费政策的确定性、税务执法的规范性、税费服务的便利性,提升税收征管效能和税收治理能力。4)全面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着力清理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公平竞争的各种税收优惠“土政策”,消除对不同市场主体差别税收待遇(消除税收洼地)。
高层动态:从固本培元到吸引外资新思路
7月已至,市场进入重大会议前夕的政策观察期,呈现几大主线。一是“固本培元”成为理解中国宏观政策走向的热词。6月25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强总理重提中国经济要注重“固本培元”。经过疫情几年的冲击,中国经济当前需要“固本培元”,增强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打好政策“组合拳”,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6月中旬,总书记宁夏、青海考察以及延安军委会议,新质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以及从严治党仍是高频词。全国科技大会上,“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关键词。三是从总理出访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中国对多国宣布单方面签证免签,承诺继续扩大制度型开放。6月26日国常会表示要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推出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举措。7月1日,何立峰副总理表示,破除对外资的不合理限制,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引资优势。
李强总理达沃斯论坛:注重固本培元,既要解决当前矛盾也要着眼长远
事件:6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大连出席202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内容:1)宏观政策“固本培元”——李强总理就中国经济及新兴产业等回答了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的提问。我们注重固本培元,增强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打好政策“组合拳”,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2)关于“产能过剩”争议,李强总理回应,中国企业生产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首先保障了国内需求,同时也丰富了国际市场供给,缓解了世界通胀压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中国新产业的快速兴起,根植于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坚持把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特征、中国的国情特点及各个地方的优势特色结合起来,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发挥应用场景优势、注重运用市场力量等关键环节下功夫,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成长。
3)6月25日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外国工商界代表座谈会时,李强总理表示,我们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既立足当前精准施策,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又着眼长远集中政策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这些政策举措的效果正在显现。我们有信心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也有能力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
李强总理强调,中国产品之所以有竞争力,绝不是“补”出来、“保”出来的,而是包括外企在内的各类企业在公平竞争的赛道上一步步拼出来、干出来的。
简评:这并非高层首次提出“固本培元”:2021年4 月,政治局会议要求辩证看待一季度数据,坦承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特别提出“固本培元,稳定预期”。2023年以来,李强总理已经在多个场合至少四次提到了“固本培元”,我们认为,当前“固本培元”重在提振民间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固”好经营主体的“本”,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培”好发展质量的“元”,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
高层外交:中国承诺继续扩大制度型开放
过去两周延续了今年以来中国特色外交主动出击态势。一是6月13日至20日,李强总理出访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此举旨在进一步拓展中国与三国经贸空间,在紧张的地缘政治背景下进一步释放中方合作诚意。东南亚及澳新两国与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没有利益冲突。中方宣布对新西兰和澳洲实行单方面签证免签。出访马来西亚,则是“南向外交”的集中体现。6月20日,双方发表联合声明,马来西亚与中国宣布相互延长免签政策的实施期限。马方欢迎中国申请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双方也将持续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尽快完成中国与东盟自贸区3.0版的谈判。
波兰总统杜达以及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访华则代表着中国与欧洲的两个面向。6月21日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中国之行,是自欧盟提议对华加征关税后首次有欧盟高级官员访华,被视为德国向中方解释欧盟关税措施的一个机会。波兰总统访华,经贸合作是焦点,波兰表示愿同中国深化新能源汽车等新领域合作。此外,6月21日,访华的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邀请中国电动车巨头比亚迪到秘鲁的太平洋海岸设厂。
6月28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0周年,中国举办纪念大会。习近平主席宣布将设立全球南方研究中心,未来5年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1000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卓越奖学金”名额、提供10万个研修培训名额。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正在谋划和实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措施,继续扩大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只会损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
国常会:一视同仁支持外资参与设备更新等,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事件:6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内容:会议听取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研究利用外资工作,部署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工作。
关于利用外资,会议指出,要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多措并举稳外资。要深化重点领域对外开放,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推出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举措。要优化政策实施,一视同仁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府采购和投资等。要持续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优化药品、医疗器械等领域外资政策,拓展保税维修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强化服务保障机制。要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修订发布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提高外籍人员工作便利度。
关于就业,会议指出,要加大支持政策力度,用好培训补贴等资金,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强化就业服务,发挥招聘平台、人才市场作用,更好促进人岗适应、供需匹配。
全国科技大会: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完善党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
事件: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
内容: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
军委政治工作会议:弘扬延安精神 一刻不停推进政治建军
事件:6月17日-19日,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在延安召开,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内容:习近平主席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军情都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我军在政治上面临的考验错综复杂。要牢牢把握政治建军时代要求,一刻不停推进政治建军,确保人民军队永葆性质宗旨、始终敢打必胜、始终团结奋斗、始终人才辈出、始终纯洁光荣、始终法纪严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增强我军政治优势。新征程上推进政治建军要抓好6个方面重点工作:第一,增强思想改造的自觉性和彻底性。第二,提高党组织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第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第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第五,提振干事创业精神状态。第六,恢复和弘扬政治工作优良传统。
张国清副总理调研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商业航天、船舶制造、人工智能等
事件:6月14日至18日,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近日在广东、上海调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
内容:张国清在广州市、深圳市、上海市,先后深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商业航天、船舶制造、人工智能等企业和科研机构,实地了解创新研发、生产制造和行业发展等情况。他指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他强调,要持续深入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和用户企业双牵头作用,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切实筑牢产业发展科技根基。
财政金融追踪:货币政策新框架、科创8条、审计报告新信号
6月19日的陆家嘴论坛是新一届金融管理部门主要领导一次集体亮相。央行行长潘功胜公布货币政策新框架,淡化数量目标,重提利率走廊。证监会公布科创板改革8条措施,抓紧研究谋划资本市场改革一揽子举措,支持耐心资本发展的创投17条出台。6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市场高度关注《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税收征管不够严格造成税款流失、违规举债等问题的新提法。审计署建议,下一步财政收入方面要加大税费征管力度,完善部门数据共享,堵塞制度漏洞,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货币政策新框架及央行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央行公布货币政策新框架以及央行开展国债借入操作。6月19日,陆家嘴论坛上,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公布了货币政策新框架,要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加注重利率调控的作用。健全利率调控机制方面,央行淡化7天逆回购之外的政策利率,并重提利率走廊。同时,在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方面,央行表示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央行表示,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逐渐成熟。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7月1日,央行公告,决定将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但尚未公布具体操作细则。
6月25日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表示要加大已出台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并再次提示长端收益率风险。汇率方面,央行重申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综合施策、校正背离、稳定预期,坚决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之前,央行行长潘功胜也表示,随着今年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逐渐转向,美元升值动能减弱,国内外的货币政策周期差趋于收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和跨境资本流动平衡,扩大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房地产方面,央行表示,着力推动已出台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审计报告新信号:税收征管及地方债务风险化解政策
关注税收征管及地方债务风险化解政策新动向。近期A股多家上市公司遭遇“补税”风波,6月18日国家税务总局不得不出来澄清,税务部门没有组织开展全国性、行业性、集中性的税务检查,更没有倒查20年、30年的安排。6月底审计报告引起广泛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务院关于2023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及相关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指出,税收征管方面,税务和海关部门组织财政收入不到位,征管不够严格和制度漏洞造成税款流失。税务部门应征未征个人所得税、消费税、房产税、增值税等449.42亿元;海关单位少征关税、反倾销税、进口环节增值税等58.9亿元。因此,审计建议,财政收入方面要加大税费征管力度,完善部门数据共享,堵塞制度漏洞,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巩固好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态势。
地方债务管理方面,审计署指出,违规举借债务尚未全面停止。24个地区所属国企通过在金融资产交易所违规发行融资产品、集资借款等方式向社会公众融资,至2023年底余额373.42亿元,主要用于支付到期债务、发放人员工资等,形成政府隐性债务112.58亿元。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2023年决算报告也指出,要深入实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方案,用足用好各类政策资源,确保债务高风险省份和市县既真正压降债务、又能稳定发展。严格落实地方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加大追责问责力度,坚决遏制违规举债。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着力构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改革转型,加快压降平台数量和隐性债务规模。同时,深化国债市场建设,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好协同。
资本市场:耐心资本、“科创板8条”、创投17条落地
继4 月16 日“科创十六条”发布后,6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优先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更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等,为设立五周年的科创板注入更多活力。
证监会主席吴清指出,“科创板八条”将健全发行承销、并购重组、股权激励、交易等制度机制,证监会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科创企业通常具有高投入、长周期、经营不确定性大等特征,与坚持“长期主义”的耐心资本在本质上高度契合。证监会将和有关方面一道,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
与耐心资本相关的是,国务院出台鼓励创投17条措施。6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培育创投主体、拓宽资金来源、加强引导与差异化监管、健全退出机制、优化市场环境等五大方面提出17条具体举措。按规定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防止出台影响创投特别是民间投资积极性的政策措施。6月26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明确指出在募资端,引导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直接股权投资试点范围,动员有条件的社会资本做“耐心资本”。
其他部委政策梳理:稀土管理条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等
地产政策追踪:收储、收地、保交房有新进展 北京调控落地
“5·17”房地产新政落地逾月,但新政对地产销售提振效应在递减。过去两周,地产政策宽松力度有所加码:一是住建部将存量商品房收储政策(开展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进一步向县级以上城市推开;二是住建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召开保交房会议要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专班联动机制;三是收地方面,据经济观察报报道,自然资源部正和有关部门研究如何盘活利用已出让未开发土地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收回、收购闲置土地。
在沪广深宣布调降首付和房贷利率近一个月后,北京政策跟进终于落地。6月26日,北京市住建委宣布,将首套、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下限做出了调整,首套房首付降至两成,房贷利率则下调最低至3.5%。此外优化了多子女家庭购房套数认定、购买超低能耗建筑贷款额度上限,以及组织开展住房“以旧换新”活动等措施。
保交房: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专班联动机制
事件:6月24日,住建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召开保交房政策培训视频会议。
内容:1)保交房工作,是当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压茬推进,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保交房各项工作。2)要统筹协调保交房工作,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专班联动机制,加强政策统筹协调,用好保交房信息系统,建立定期调度和通报机制。3)为进一步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更好满足城市房地产项目的合理融资需求,要压实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各方责任;完善机制组成,健全项目推送反馈管理,加大项目修复力度;加强“白名单”的审核把关;指导银行做好融资支持;做好经验总结和经验推广。
从参会人员可以看出,房地产工作牵涉部门众多——中央财办、中央金融办,国务院办公厅,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保交房)工作专班全体人员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级工作专班,重点城市工作专班组长、副组长,成员单位成员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存量商品房收储:县级以上城市有序开展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
事件:6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视频会议”。
内容:推动县级以上城市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1)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有利于推动已建成存量商品房去库存、助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盘活存量资源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配合保交房攻坚战和“白名单”机制,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2)市县根据本地区房地产市场情况,综合考虑保障性住房实际需求、商品房市场库存水平等因素,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自主决策、自愿参与。3)要求:三规范、三合适:要坚持以需定购,合理确定可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商品房房源,提前锁定保障性住房需求。要坚持规范实施,防范各类风险,做到收购主体规范、收购过程规范、配售配租规范,做到收购的已建成存量商品房户型面积合适、价格合适、位置合适。要坚持用好金融支持政策,实现资金可平衡、项目可持续。
土地收储:拟通过专项债券支持政府回收房企闲置用地
6月24日,据经济观察报报道,自然资源部正和有关部门研究如何盘活利用已出让未开发土地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收回、收购闲置土地。
内容:1)在“如何收地”方面,自然资源部给政府有偿收回闲置土地设置了准线:须是非企业自身原因造成闲置或者土地局部未开发,且企业无力继续开发、也难以转让的土地。若是企业原因导致超期未动工两年以上的土地,政府应依法无偿收回。为了支持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自然资源部还研究了特殊的支持政策:对于收购存量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市、县政府可在批准收回时一并同意划拨供地,这样可以简化手续。对于收地资金,自然资源部计划通过专项债券为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但要求地方政府量力而行,坚决避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地方层面地产继续松绑
地方政府放松政策仍在推进,兰州取消购房资格限制,取消住房上市交易限制年限,取消对新建商品住房价格备案;苏州出台买房就落户政策,从8月1日起,只要在苏州购房且实际居住即可申请落户。
后续关注:三中全会、7月政治局会议、半年经济数据、地产化债政策等新变化
随着7月15日三中全会临近,政策进入了密集观察期,我们重点关注如下:
1. 重点关注7月三中全会前高层动态及权威媒体预热引导。
2. 未来两周上半年经济数据将陆续公布,关注财经部委半年经济数据国新办例行发布会释放的政策新信号;同时,央行国债借入操作将亮相市场,关注央行政策新工具对流动性的影响。
3. 关注7月下旬政治局会议。7月政治局会议既是三中全会结束后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同时又将对上半年经济形势作出评估总结和政策部署。关注月底政治局会议关于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以及房地产、化债政策新表述。
4. 持续关注新一轮房地产去库存、稳市场政策落地和执行情况。5·17房地产政策落地已超一个月,政策效应仍待持续观察。我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政府将出台新一轮去库存和稳市场政策。地方存量商品房收储、闲置土地处置等都将是关注重点,其中如何财政及货币配套是重点。
5. 关注地方化债政策新变化。6月底河南拟发520亿元新增专项债券用于化解存量债务,化债政策已经出现边际变化,关注12个省份地方化债政策如何进一步调整。
6. 持续关注美国大选等地缘政治外溢效应。
风险提示
1)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升级;
当前地缘政治不确定风险正在上升,主要经济体围绕贸易平衡争议不断,脱钩断链风险上行。
2)经济增长不及预期;
当前,经济高频数据显示内需仍然偏弱,总需求不足、房地产市场下行以及消费偏弱仍未得到根本扭转。
3)稳增长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后续稳增长政策落地节奏和力度是宏观政策观察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货币政策方面,人民银行进一步降息面临内外部“双重约束”——银行净息差继续收窄和汇率稳定;财税政策方面,近期税务倒查风波引发了市场关于税务征管力度加大的担忧。关注下半年财政支出力度是否会适当加力。房地产政策方面,前期房地产政策边际效应在递减,市场关注后续政策能否持续加码,无论保交房还是去库存,资金支持力度是关键。
张继强 史进峰 来源:华泰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