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级”合并之后,距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


来源:纵横网 浏览量(3.8w) 2024-09-17 14:06:51

9月10日、11日,国泰君安董事长朱健、海通证券董事长周杰先后在公司2024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回应双方合并一事。

“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重组旨在响应国家战略、推动打造一流投资银行,符合两家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本次重组是为了响应国家战略,有助于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核心竞争力。”

9月5日晚间,国泰君安证券、海通证券突然发布停牌公告,称正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公告显示:“国泰君安将通过换股的方式吸收合并海通证券”。

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均为头部券商,以2023年年报数据计算,二者合并后的新机构总资产、净资产分别达到16800亿元、3302亿元,均处行业首位,这也创下了行业的并购纪录。

今年3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提出了行业机构建设目标:到2035年,形成2家至3家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一场史无前例的“万亿级”合并之后,我国券商机构距离世界一流投行还有多远?

鲸吞

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国泰证券和君安证券同年诞生,国泰君安为二者1999年合并而来;海通证券自1988年成立以来便未更名,也是大型券商中唯一没有被政府注资且未被收购重组的券商。

如果将时间维度拉长到十年前,据Wind数据,海通证券与国泰君安彼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排名几乎都在行业前三,除了第一名中信证券,这两家券商轮流在“老二”和“老三”之间切换。

但近年来二者却都有“失意”。以营业收入为例,海通证券于2022年降至行业第七,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行业第十;国泰君安也于2023年起被华泰证券反超,今年上半年又被银河证券超越,排名降至第四。

二者的合并也有“基因”基础,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同属上海国资旗下金融机构,实际控制人均为上海市国资委。

天眼查App显示,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股国泰君安21.35%,为第一大股东。而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则持股海通证券6.6%的股份,同样为其大股东之一;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为上海市国资委100%控股企业。

纵观整个中国券商行业发展史,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所直接带来的“跃升”,还不曾有过这样的案例——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史上规模最大的A+H双边市场吸收合并、上市券商A+H最大的整合案例;另据国际机构测算,本次重组是全球范围内自2008年以来国际投行界第一大并购项目。

按2023年计,合并后的新机构营业总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591亿元、104 亿元,仅次于中信证券,位于行业第二位。

“万亿级”合并之后,距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_https://www.izongheng.net_创投_第1张

图/国泰君安证券官网

“两家券商体量相当,以2024年中报数据测算,合并后经纪业务净收入排名维持第2,资管净收入排名升至第3名。此外,国泰君安有场外衍生品一级交易资格,整合后可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研发等中后台投入具有规模效应。”开源证券点评称。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均为行业龙头,二者的合并,标志着以并购重组形式助力打造航母级券商拉开了序幕,也为其他头部券商重组打开了想象空间。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也认为,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整合是中国证券行业一次重大事件,体现了券商行业向规模化、集中化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监管一直鼓励打造航母级券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新“国九条”也都提及要建设一流投资银行。从路径上看,头部券商“1+1>2”的合并重组是最快的路径。

“这种整合有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资本实力,从而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打造一流投行,践行金融强国战略。”田利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阵痛

当然,两强合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资产累加。超级券商航母的形成,离不开团队之间的深度融合,这也一度引发了外界关于人员流动的猜想。

截至2024年上半年,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分别有员工14762人和13346人,合计则超2.8万人。

从业务层面看,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存在一定的趋同性。从2024年半年报看,经纪业务均为两家券商的相对优势业务,二者投资银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也相差不大。

从对手变成队友,也意味着合并存在磨合过程,或许避免不了组织人员层面的变化。社交媒体上一度传出了“国君与海通合并后投行部门将裁员1300人”的流言。

田利辉分析认为,券商合并在业务与人员方面的挑战主要包括业务重叠导致的资源整合难题、企业文化融合困难等问题。特别是人员安置,因为合并可能会导致一些岗位重复,需要妥善处理员工情绪和社会影响。“整合的核心是,两家公司都需要进行内部结构调整以消除冗余部门,同时还要确保核心业务不受影响。”

这一点在投行业务上可能会表现得更明显。由于现阶段IPO阶段性收紧,投行团队规模与业务需求不匹配。海通证券作为被并购方,投行正是其优势业务,这也令部分员工有风声鹤唳之感。

一位海通证券员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线员工们几乎也是和外界一样收到海通被并购的消息。消息公布后集团内部董事长已经开过会,但具体内容该员工表示“不能说”。

另一海通证券员工则表示,部门领导普遍对大家是“打鸡血”式鼓励,“大家加油干,有工作想转的话可以,(公司)没有人员流动计划的话更好。”虽然外界有相关人员整合的一些传闻,但公司内部“目前没有确定性的消息”,有领导表示“关于合并25天左右会有更实在的计划”。

组织融合问题之外,外界关注的另一焦点在于海通证券近年来表现不佳。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海通证券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1.54%、84.59%,2023年甚至净利润为-3.11亿元。2022年营收、净利润则分别下滑39.94%、48.97%。

更引人关注的是合规问题。2020年以来,海通证券陷入多事之秋,相继卷入永煤违约、海通国际业绩巨亏爆雷等事件。另据不完全统计,监管2024年上半年开具229张罚单、涉及50家券商,海通证券公司主体被罚9次、员工被罚19人次,均位居行业首位。

8月2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称,因涉嫌严重职务犯罪于7月外逃的海通证券副总经理兼投资银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姜诚君,在境外落网并被遣返回国。

“万亿级”合并之后,距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_https://www.izongheng.net_创投_第2张

图/海通证券官网

薛洪言指出,海通证券境外业务近年来连续大额亏损,近期投行业务线也暴露出重大合规风险,“与国泰君安合并后有助于提升其风控能力与合规水平,释放潜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足短板。”

合并之后的具体合作方案是怎样的?针对后续具体的整合计划及业务规划,周杰与朱健均表示,具体合作方案以双方进一步签署的交易文件为准。且本次重组尚需履行必要的内部决策程序,并需经有权监管机构批准后方可正式实施,能否实施尚存在不确定性。

加速

事实上,券商行业的并购整合,正持续加速。

仅今年以来,证券业并购案已有七起:“国联+民生”“浙商+国都”“西部+国融”“平安+方正”“太平洋+华创”“国信+万和”以及最新的“国泰君安+海通”。

在券商行业重组并购的新周期中,出现了两条明确的分化路径,既有中小券商抱团取暖的“大鱼吃小鱼”,也有头部龙头之间的强强整合。纵观行业发展,在“培育一流投资银行”的意见指引下,这也是我国券商行业开启的第5次并购潮。

“券商行业的整合确实正在加速,这反映了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趋势,以及监管层对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投资银行的要求。”田利辉补充。

只是,规模大并不代表着实力强,一流投资银行的建设当然不能仅靠并购。

中国银河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晟曾撰文指出,我国建设一流投资银行主要有如下挑战:

一是证券行业规模小,发挥功能有限。

2023年,我国证券行业总资产11.83万亿元,净资产2.95万亿元;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三星证券、野村控股总资产分别约为11.63万亿元、8.45万亿元、3.12万亿元、2.75万亿元,其中,高盛集团体量接近我国整个证券行业。

二是证券公司综合化、差异化经营能力不足。

一方面,我国证券公司仍以传统业务为主,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重点业务经营质效仍需提升。另一方面,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较为同质化,核心竞争力偏低。截至2023年底,我国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收入合计占比超过50%,而投行业务和资管业务分别仅占13.4%和5.5%。

三是证券公司国际业务发展较为缓慢,加速全球化布局势在必行。

2023年,我国前十大证券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3002.39亿元。其中,海外业务收入309.96亿元,仅占营业收入的10.32%,海外收入占比超过20%的头部证券公司仅有两家。

四是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相对滞后,仍有较大加码空间。

我国数字金融发展较早,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证券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落后于银行业和保险业,仍有较大加码的空间。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金融科技投入分别为2530亿元、451亿元和377亿元。

基于此,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行业整合不仅为“做大”带来了规模优势,也为具体业务板块的特色化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另一角度看,券商机构的国央企背景,也为其整合加速赋予了深层意义。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周丽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以国央企发展角度来看,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通过合并重组,整合上海金融国资优势资源,打造出一家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一流投资银行,“这有助于优化上海金融国资布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合并后的新机构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企业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薛洪言直言,在打造航母级券商和一流投资银行的政策诉求下,国内券商整合之路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600余家营业部、超2.8万员工待安排,券商“超级航母”还有何阻力?》,2024-09-08,北京商报

《严字当头!上半年监管开具229张罚单,涉50家券商》,2024-07-07,券商中国

《关于建设一流投资银行的思考》,2024-08-23,清华金融评论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于盛梅







THE END

版权声明:未经纵横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文章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撤下相关作品。
风险提示:纵横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