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藏学研究者王旭萍女士采访:拉卜楞寺 - 藏族同胞的精神家园和爱国情怀


来源:纵横网 浏览量(5.2w) 2024-09-19 11:08:36

前记:

在普通人们的眼里,拉卜楞寺是藏区一座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在青年藏学研究者王旭萍女士眼中,拉卜楞寺有着全新的意义和独特内涵。经过我们的采访(2024年8月),王旭萍女士做了一次详细的介绍和讲解。我们把内容整理成文章,现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问:王旭萍女士您好。在赴藏调研中,你最难忘的地方是哪里?

王旭萍:当然是拉卜楞寺了。拉卜楞寺景色宜人,建筑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拉卜楞寺令我难忘,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的恩师丹曲教授。

他大学毕业以后就分配到拉卜楞寺文物管理委员会从事文物研究工作,是他第一个参加工作的地方。教授在此默默勤奋学习、辛勤工作数载,拉卜楞寺丰富的藏文文献资源和良师益友都为老师今后能够系统地研究藏学并取得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年藏学研究者王旭萍女士采访:拉卜楞寺 - 藏族同胞的精神家园和爱国情怀_https://www.izongheng.net_快讯_第1张

在一篇对老师的采访中看到,他曾说:“在拉卜楞寺学习的数年,是我人生中很宝贵的经历,可以说,我现在在藏学研究上有所成就,跟拉卜楞寺那几年的系统学习有很大关系。”可见拉卜楞寺对老师的一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老师诸多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中,关于拉卜楞寺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是不胜枚举。因此,我对拉卜楞寺在未去之前,就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了解,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和殷切的期待,当拉卜楞寺犹如一幅精美的巨型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的时候,使人陶醉于其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切实体会到藏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从而更加坚定了我学好藏文做好研究的决心,对梦中的拉卜楞寺流连忘返。

青年藏学研究者王旭萍女士采访:拉卜楞寺 - 藏族同胞的精神家园和爱国情怀_https://www.izongheng.net_快讯_第2张

记者问:可以介绍一下拉卜楞寺的来历吗?

王旭萍:可以的。

众所周知,拉卜楞寺高僧大德辈出,在历辈嘉木样呕心沥血的奋斗中才有了今天的拉卜楞寺。

身临其境这巧夺天工的拉卜楞寺建筑群中,不禁让人感叹是怎样的缘起才促成造就了这座“世界藏学府”。

追溯拉卜楞的建寺起源,与17世纪中叶西藏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历史背景和出生于甘加(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甘家乡境内)地方,拉卜楞寺的创建者,被称为“遍知者”“宗喀巴第二”的伟大佛学家——第一世嘉木样(1648-1721)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嘉木样协巴”意为“文殊欢喜”是笔名,真名为华秀阿旺宗哲。

时值清代,蒙古和硕特部青海黄河南前首旗亲王察罕丹津之父达尔吉.博硕克图济囊应散居于玛曲(rma-chu黄河)南岸的土默特部火洛赤台吉之请,由青海湖迤北向南迁徙,渡黄河南下逐渐统辖了卓尼、同仁、阿坝等地区。新疆准格尔蒙古部噶尔丹称汗后,先后攻占了新疆、青海等地区,青海和硕特蒙古部包括前首旗属部受到巨大冲击,清政府出兵在藏军与和硕特部的强有力支持下打败噶尔丹。

清政府对青海蒙古各部论功行赏以加强对青海地区的统治。固始汗的幼子达什巴图获封“和硕亲王”后,其势力逐步扩张,独霸牧场,因此达尔吉属部却处境艰难,为了摆脱困境,壮大势力,顺应藏蒙民族信仰的要求,达尔吉曾于1694年亲自入藏,找到了留学西藏的安多籍高僧嘉木样,殷勤地恳求他返乡建寺,嘉木样“允而未行”。四年后,达尔吉染疾去世其子察罕丹津嗣位,他于1703-1709年,四次谴员赴藏恭请嘉木样,当时代表清朝中央政府的住锡拉萨的藏王拉藏汗与代表西藏地方势力的第巴.桑结嘉措之间矛盾激化,嘉木样处于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无法实现在拉萨终身弘法的愿望。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第一世嘉木样顺应了施主的恭请决定返乡建寺。这便是拉卜楞寺的建寺缘起。

青年藏学研究者王旭萍女士采访:拉卜楞寺 - 藏族同胞的精神家园和爱国情怀_https://www.izongheng.net_快讯_第3张

记者问:你能分别简单介绍一下拉卜楞的嘉木样活佛吗?

王旭萍:好的,我简单概括一下历辈嘉木样活佛。

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宗哲(1648-1721),出生在甘加(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甘家乡境内)地方。他7岁随伯父比丘索南龙珠出家学经,13岁受沙弥戒开始分发读书,21岁赴藏学经,在途中立下誓言“学法未成,绝不回还”,他信守诺言在哲蚌寺郭莽学院刻苦求学26岁获取“格西”学位,名扬拉萨。29岁转入下密院苦修密宗,53岁出任哲蚌寺郭莽学院堪布,在任期间得到六世达赖喇嘛、第巴.桑结嘉措以及拉藏汗等政教界高层人士的赞赏。1709年在青海黄河南蒙古亲王察罕丹津的再三祈请下,率领格西百余人启程远赴安多。翌年4月22日,选定寺址在山灵水秀的扎西奇地方,于7月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取寺名为“噶达夏珠达吉扎西益斯奇维琅”,意即“俱喜讲修兴盛吉祥右旋寺”;1711年,建成了有80根明柱规模宏大的经堂;1714年建立了“拉章”意为“佛宫”,复于1716年又组建了下续部学院的修习体制,至此,拉卜楞寺已成为一座显密双修的寺院。1720年,清康熙帝册封嘉木样大师为“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罕”并赐金印,嘉木样大师从此名声大振,为拉卜楞寺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拉卜楞寺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嘉木样大师却于1721年示现圆寂,享年74岁,广大僧俗筹银千余两,奉制舍利宝塔。大师生平著作有15函,如:《俱舍论疏》、《般若大疏》、《因明疏》、《宗教纲目》、《佛历表》等,尤其以《五部大论》的注释名扬藏区,被蒙藏地区的很多寺院奉为教本。嘉木样大师去世以后,拉卜楞寺院群龙无首,内部就是否要建立嘉木样活佛转世系统,出现了分歧,两大高足弟子之间互不相让, 以致寺主之位空缺长达 20 多年。最后在德哇仓的极力坚持下,“经拉卜楞寺与察罕丹津府合议决定为嘉木样建造灵塔,察罕丹津之妃做出了供养完整灵体的决定,供信民永世瞻仰”。此后循例,嘉木样活佛转世系统正式形成,为蒙藏各族共同敬仰。

第二世嘉木样 ·久美旺波(1728-1791),青海尖扎县人 ,由一世德哇仓活佛等人寻访确认为嘉木样大师的转世灵童被迎进拉卜楞寺。 6岁(1743年)出家,25岁赴藏深造,入哲蚌寺郭莽扎仓学经,历经八年终获格西学位。1759年5月5日东返时,西藏地方政府颁敕印,封“具善明班教班智达诺门罕”之称号,后任拉卜楞寺 、塔尔寺法台。 在此后的30年中,大师对寺院的修习体系、仪轨进行了改革,确立了以显密二宗之讲授修习为主,以医药、历算、辞章、音韵、书法、声明、雕版印刷、绘画、步法、歌赞等为辅的制度;扩建了140根明柱可容纳3000多人的大经堂,先后创立了时轮学院,医药学院以及佛殿、宫邸等40余座推进了拉卜楞寺的壮大发展。1768年开始在藏蒙地区和内地的古刹名寺广施法雨,遍布足迹,促进了汉、藏、蒙等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1772年,乾隆帝封其为 “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罕呼图克图”。二世嘉木样对拉卜楞寺不仅对拉卜楞寺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且博学多识,生平著作有十二部之多,主要有《第一世嘉木样传》、《章嘉若必多杰传》、《班禅伯月一益西传》、《卓尼板丹珠尔目录》、《塔尔寺志》等。

第三世嘉木样·洛桑图旦久美嘉措(1792-1856)青海同仁县人,是由班禅、达赖主持,清朝嘉庆皇帝派官员在大昭寺通过金瓶掣签确认为二世嘉木样活佛转世灵童,1798年正月十一被迎入拉卜楞寺举行了坐床典型,在土官呼图克图座前受戒,取法名“罗桑图旦久美加措”。18岁入藏学经,20岁由七世班禅授比丘戒,22岁任返回拉卜楞寺,26岁任法台,59岁应塔尔寺之请兼任塔尔寺法台,1849年清道光皇帝敕封其为“扶法禅师 ”。嘉木样三世性好幽静,注重修持、衣食淡然 ,晚年更是闭门静修,深究教理。大师著作有 《散论总集》等,圆寂后积银4000多两修建肉身灵塔以供瞻仰 。

第四世嘉木样·格桑图旦旺秀(1859-1916),四川德格人,5岁被迎进拉卜楞寺坐床,22岁赴藏学习,24岁创建了喜金刚学院,28岁任拉卜楞寺法台兼任塔尔寺法台。后前往北京、五台山、西康、安多、西藏、凉州等各地礼拜圣迹,广传佛法。43岁进京觐见光绪皇帝,1900年清朝光绪皇帝敕封为“广济禅师 ”。1913年,袁世凯政府封其为“广济静觉妙严禅师 ”。第四世嘉木样的著作有《喜饶嘉措传》、《喜金刚学院志》等。

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赞(1916-1947),汉名黄正光,四川甘孜州人。拉卜楞摄政贡唐仓活佛等人经过教规打卦后,派人寻访到3岁的四世嘉木样活佛转世灵童,1920年,被迎进拉卜楞寺坐床。1927年开始主持拉卜楞寺政教事务。1933年,国民政府封其为“辅国阐化禅师嘉木样呼图克图”。 1937年赴藏深造,1940年返回拉卜楞寺后,大力整顿寺院,要求众僧认真修持,注重戒律。同年,向国民政府捐献30架飞机,每架价值银元1万元,共30万元的巨资以资助抗战早日成功,大师在国家危难时刻,亲自率领人慰劳前方将士,宣传抗日救国。第五世嘉木样大师睿智聪慧,思想新颖,一生都在为改革寺院,发展民族教育,增进民族团结而不懈努力,尤其在中国早期著名党员宣侠父等进步人士的帮助下,成立创办“拉卜楞青年喇嘛职业学校”、“拉卜楞藏民小学”、“藏族群众文化促进会”、“巡回施教队”、“边闻通讯社”等社会文化团体。1933年,国民政府委嘉木样为“蒙藏委员会委员”,为表彰嘉木样大师的慷慨爱国之情,颁发“输财卫国”匾额一块,保存至今。1941年,他创建了拉卜楞寺上续部学院,1947年4月11日,年仅32岁的第五世嘉木样大师因风寒和痘疹圆寂,大师为推进边疆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第六世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青海刚察县人,出生于1948年4 月,1951年由第十世班禅选定为第五世嘉木样转世灵童,赐法名“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1952年,2月11日迎进拉卜楞寺举行了坐床典礼。多次到祖国内地参观访问,与1981年2月2日率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日本,现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甘肃政协副主席、甘肃省佛教协会会长、甘南藏族自治州 政协副主席、拉卜楞寺寺管会名誉主任等职。

青年藏学研究者王旭萍女士采访:拉卜楞寺 - 藏族同胞的精神家园和爱国情怀_https://www.izongheng.net_快讯_第4张

记者问:你对拉卜楞寺最满意的艺术作品是什么?

王旭萍:那当之无愧要数酥油花了。

亲临拉卜楞寺,你会发现拉卜楞寺由外观到寺内,从轮廓到细节,可以说处处是精品,件件是宝贝。

来到展示酥油花艺术大殿,扑鼻的浓郁酥油奶香和艳丽鲜活的酥油艺术品展示,同时带给人嗅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令人对这登峰造极的艺术品叹为观止。

与塔尔寺玻璃陈列窗内的酥油花展示不同的是,拉卜楞寺的酥油花近在眼前,允许人们近距离欣赏,是拉卜楞寺唯一允许拍照的大殿。

制作酥油花的艺术传统来源于西藏。相传,藏传佛教的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在文成公主入藏在拉萨大昭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像前献上莲花护法冠,供奉了一朵酥油花,从此以后,酥油花艺术就传习下来。而拉卜楞寺的酥油花艺术始于1768年,距今已有255年的历史。

由于酥油在15℃就会变形,25℃上下就会融化,因此制作酥油花必须在寒冷的冬季进行。每年寒冬时节,僧侣们通过牛奶打酥油萃取出纯白色的酥油,经过反复揉搓等工序使酥油更具有延展性、更加光滑细腻,再加入五彩斑斓的各种天然颜料就完成了制作酥油花的主要材料准备。

拉卜楞寺的僧人们为了防止手指体温会影响制作酥油花的成型,要身处0℃以下的环境中,在捏制之前需要将双手浸泡在刺骨的冰水中,感觉手温上升就要再次泡入冰水中降温,因此很多制作酥油花的艺僧都会患上风湿病,可想而知在滴水成冰的季节,僧人们用虔诚的信仰和奉献之心,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各种造型,他们用酥油展示着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和人类巧夺天工的智慧结晶。

这散发着迷人香味、五彩缤纷的酥油花和栩栩如生的佛教圣像以及构建的一幅幅祥和场景,仿佛也是我们今天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酥油花的制作过程令人惊叹敬佩,艺术成品更是精美绝伦、百看不厌,使人浮想联翩、心生欢喜。

结尾语:

随着王旭萍女士娓娓道来的话语,我们也进入了一个又一个描绘的美丽的画面。惊叹于拉卜楞寺的神圣之余,也让我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其说是王旭萍女士在接受我们的采访,不如说是我们在借着采访的机会、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令人感受深刻、意犹未尽。







THE END

版权声明:未经纵横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文章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撤下相关作品。
风险提示:纵横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