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应果麦文化和视频号的邀约,译者、建本文库创始人李继宏在线上带来“答读者问”的主题直播。一直有读者朋友在看书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于是采用直播形式连麦作答。在2个多小时的直播中,他与多位读者朋友连麦互动,畅聊名著翻译背后的故事、阅读的方法、读书的乐趣、对爱情的理解、翻译的计划等等。
直播画面
以下是直播分享的主要内容。
读者提问:我看了《瓦尔登湖》以后我觉得我很超脱现实世界,我不会被别人所左右,很享受一个人那种独处的快乐,想听听您将《瓦尔登湖》的背后的创作故事。
李继宏:当时我为了翻译这本书做了很多工作,这本书因为时代背景比较特殊,那时美国刚独立不久,还没有走出一条文化上、学术上自己的路,那本书是在那样的背景写出来的。
李继宏
书里面还有非常多当地的动物、植物,我们没有去面对生活是很难去理解的,当初为了翻译这本书,我做了很多功课。我为了翻译这本《瓦尔登湖》,我把梭罗看过的书都看了一遍。
梭罗他比较奇怪,他是哈佛大学毕业的,他毕业之后总是回哈佛大学去借书,所以哈佛大学有他完整的借书的记录,我知道他大概读过1000本书。当时为了翻译《瓦尔登湖》,我在谷歌图书上把所有的书都翻了一遍,不是说从头到尾看一遍,是大概了解了一下,他都看什么书。
《瓦尔登湖》李继宏译/果麦文化出品
梭罗他是非常的抗拒社交,非常的抗拒频繁地去跟人来往,他非常提倡提倡人与自然的相处,他书里面有另外一段话我有时候深切的感受到:最美好、最温柔、最纯洁、最鼓舞人心的相处很可能是人和自然的相处。哪怕对可怜的厌世者和最忧郁的人来说,情况也是如此,人只要心智健全,要生活在大自然里,那就不会为任何事物感到忧伤。
他非常推崇人走到大自然里面去,这也是我从这本书里面吸取的最大的一个能量。我觉得我最开心、最舒服的状态就是在野外在大自然里面的状态。
很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看我翻译的版本,更方便大家理解书中的内容。
过两天我会去录一个视频给我们“建本会”的会员录一个视频,讲一讲梭罗离开瓦尔登湖之后发生了什么,离开之后,爱默生是把梭罗的那个小房子重新租给了他的园丁,每年十美元的租金。说不在小木屋住了,但他依然每周都会回去一两次,回去看看水位怎么样,候鸟回来了没有。
他其实不是特别喜欢跟喜欢的人待在一起,包括对他最好的人。他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叫爱默生,是他的老师又是他的兄长,也是他最好的朋友。他跟爱默生也不是很合得来,两个人差点闹得翻脸,因为爱默生他是一个艺人,非常会经营自己,把自己变成了美国文坛的领袖,在欧洲也很受欢迎的一个人。哪怕爱默生对他很照顾,经常借钱给他,两个人闹得还是很不愉快。
但是我很欣赏他,我最喜欢他的一点,他一辈子都在践行《瓦尔登湖》里面讲的道理。我们知道他离开瓦尔登湖的时候才30岁,他活到40几岁逝世,在他离开瓦尔登湖到他去世这十几年,他从来没有变过,他是个知行合一的人。
书里面会讲到一句我很喜欢的话,“大地之上,何处不是奥林匹斯山”,奥林匹斯山是古希腊传说里面神居住的地方,类似于天堂。还有一句话叫作“别再向往天堂,那是对大地的侮辱”,我也很喜欢,我们每一个人都还是要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地。
有一些人会说我们要有诗和远方,我们其实也可以有诗和我们自己的环境,关键不在于远方,你自己没有跟自然有链接,跟身边的环境有链接,你到远方去,那个远方不就变成你身边的远方了吗,你还会向往另一个地方。
梭罗真正的做到了那一种“大地之上,何处不是奥林匹斯山”的这种做法,我很佩服他,在日常生活中多看看《瓦尔登湖》,多学一学梭罗,有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确实会感觉生活有点沉闷,会感觉也许生活不必如此,也许在远方,有我们另外一种向往的地方。
我去过很多地方,我感觉好像不是说我们自己要跟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有一个新的链接,跟自己身边的人有一个新的链接,有一些好的朋友。但是我知道感恩,知道找到一些自己心灵的满足,我觉得我们生活会从容很多,会开心很多。
读者提问:想听您讲讲小王子与玫瑰的爱情故事。
李继宏:如果大家了解《小王子》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就会知道里面的玫瑰其实是作者的太太。大家有没有印象,读《小王子》的时候里面的玫瑰会咳嗽,咳嗽是怎么回事?
《小王子》李继宏译/果麦文化出品
其实作者是烟瘾很重的人,他在家里抽烟的时候,他老婆老抱怨他能不能不抽烟,把她呛死了。他冬天在家里抽烟,他老婆就要开窗,然后他就冻感冒了。
我们在书里面会看到玫瑰她会咳嗽,她感觉自己很娇弱,都是作者真实生活的一种写照。它虽然是一个童话,每一个信息、每一个环节都有对应着作者真实生活中的一部分。当然大家也没有必要去了解那么多,我们去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它故事的完整性,能够从里面读到一些道理,我觉得这样就够了。
我最近还在准备拍《小王子》的动画电影,里面会有一些相对多的这些信息。
读者提问:关于《在路上》作者凯鲁亚克,我们都知道国内对它的研究还有关注,但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我不知道您是不是这么觉得。
李继宏:凯鲁亚克大家对他都有一个误解,往往大家并没有说以麦卡锡主义的背景去看待这个人,就会觉得他是很颓废的,以前大家管它叫垮掉的一代,我不是很赞成。
《在路上》李继宏译/果麦文化出品
在二战后美国就有一种政治势力叫麦卡锡主义,在这之后世界就分成两个阵营了,一个是社会主义阵营,一个是资本主义阵营。那么资本主义阵营主要是欧洲的一些殖民帝国,比如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因为是殖民,他们在亚洲、非洲是很被痛恨的。社会主义是以苏联、中国、非洲的一些国家。
最早的时候,资本主义在道德上是不占优势的,他们是被鄙视的一方。那么美国为了防止变成社会主义国家,就在国内有一个叫麦卡锡的参议员立了法律,禁止共产主义在美国的发展。直到今天,美国的法律明确表明了政府的雇员、公务员,不可以加入共产党,这是他们的法律。当时他们为了杜绝共产主义在美国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说你信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员,是要被抓起来坐牢的。他们迫害了很多知识分子,很多艺术家,通过法律的手段把共产主义污名化。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很郁闷、压抑,跟社会主流格格不入,他只能去寻找另外一个出路,变成了那种放浪形骸的作风。
我们要在这个背景里面去理解凯鲁亚克,去理解他们这一代人为什么要走上这样一条道路,不是没有原因的,不是说要是去喝酒、去寻欢作乐,只不过是处在那个时代环境里面。《在路上》导读里面有比较详细地讲这个问题,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读者提问:李老师翻译式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傲慢与偏见》或者《瓦尔登湖》,它们的注释量是相当庞大的,但是《在路上》注释是比较简短的,你会不会觉得这是一种可惜?
李继宏:是故意的,《在路上》我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几乎每一句话都可以有注释。我觉得这本书我们不要注释,也能读得明白,也能读得通。
这本书它最大的艺术特点跟《傲慢与偏见》不同,《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征优势是需要通过注释才能去体会、去理解的,因为它不是一种文体上的特征。
《傲慢与偏见》李继宏译/果麦文化出品
但《在路上》不一样,像《傲慢与偏见》或者《瓦尔登湖》那样加几百个注释会影响大家去读这本书的感受,我相信你读的是我的译本,你会很容易一口气读到最后。你读的过程中可能有些地方不是很清楚,懵懵懂懂,但读到最后你会很感动,这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方法,因此,我没有给大家注释。
读者提问:您最喜欢翻译的哪本书?
李继宏:我觉得都喜欢,翻译书是比较复杂的事情。有些书它不怎么厚,但从头到尾翻下来,甚至要翻一年。在做翻译的时候,如果你不是很喜欢这本书你是做不下去的,很难说译得好。
我翻译书会有三个标准。第一个,这本书很经典,它在于人类的思想史上,或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不然我们没有必要去翻译它。其实现在国外每年出的书很多,像美国现在有亚马逊出版业务,每个人都可以出书,把书传到亚马逊上就可以出成书。所以美国现在每年出版的新书,超过50万种。这么多书显然不可能都是好书,不是都值得翻译的,所以我在选择的时候一般都是会选经典为主。
第二个标准是我觉得跟当下的读者有关系的。因为我们现在人都很忙,这本书跟我们的关系不大,或者说读了之后对我们的生活没什么好处,对我们的精神没什么启发,那读来干什么?所以我会去选一些跟我们当下的读者能够产生链接的作品。
最后一个很重要,就是我得很喜欢这本书。刚才我说,翻译一本书,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你不喜欢他,你很难做下去。就好像我们跟它交朋友,如果你跟别人交朋友,你不喜欢这个人,你坐下来跟他喝一杯咖啡,你都觉得很难受,你一定要很喜欢他,才能够跟他朝夕相处几个月、几年。
你问我说,我翻译的书里面最喜欢哪一本?我觉得很难回答,好像每一本都特别的喜欢,但我会推荐大家说去看《小王子》。《小王子》很短,是一个很经典的作品。可能有些读者朋友在家里有小朋友,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亲子共读的书。
读者提问:后续会有新的翻译作品吗?
李继宏:我在翻译一本社会学的书,作者叫桑内特。这一本社会学的书,初稿我译好了,还没有修改完成,也没有那么快。
我翻过他的另一本书叫《公共人的衰落》,这一本书讲什么是讲我们人类之间怎么样合作,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去改善我们的合作,让合作的成果变得更好。
我最近在做一件事情,去年开始我跟几个朋友创业一家新的出版公司,我们这个出版公司做一个非常小的业务,是出一些经典图书的装帧制作方面,做到目前的生产条件下能够做到最好的状态。
我们用的纸、布料都是意大利来的,硬纸板是荷兰过来的,用料是目前采用的图书行业所能够采用的最好的料。这个书不在市场上卖。
我们做了一个叫“建本会”的读书俱乐部, 做这件事情的初衷我觉得图书它是一个很奇怪的行业,我从04年出了第一本译著到现在做了20年的翻译,在大陆、台湾跟香港出了大概有60多本书,这些书它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大家有没有发现,除了图书之外的商品,它都是有分档次的,唯独图书是没有。一本书不管作家是很有名的作家,不管这本书是经典还是一个快餐式的流行读物,它的价格总是在一个相同的区间里面。
那么这样一来我就觉得比较奇怪,因为我自己有时候会送朋友书,会感觉送不出手。一些书它只卖50块钱,你说如果要送朋友拿一个50块钱的东西,好像送不出手。
所以我就会在想也许书有另外一种做法,但关键就在于书的价格,如果拉不开档次,所有的书都是几十块钱。比如说一本书卖50块钱,中间渠道要挣钱,出版社也要挣钱,所以他那个成本就会比较低。一般来讲,现在市面上卖的书,如果它是50块钱,材料印制的成本是不会超过15块钱的。
刚才我看到一个朋友说买了很多我的书,但在广东比较潮湿,很容易发霉。我们就在想是不是有一种可能,用当前生产条件下所能有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内容来做一些最好的书。
我们的出版机构,每年不会出很多书,基本上是一些非常经典的,也不选那一些很多人知道的,比如说四大名著、论语,因为这些书大家都知道,我们觉得没有必要去做一个版本。
我们会出一些在主流趣味之外,但是它又很经典,跟我们现在的读者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作品。比如说《瓦尔登湖》,我们还会出一本古籍叫作《洛阳伽蓝记》讲北魏时代洛阳那些寺庙荒废的状况。再往后,还会出《昆虫记》这样一些,大家可能不大能够在别的渠道去了解到去看到,但是它又非常经典,很适合我们去看的一些作品。
这套书我们就不在书店或者网店卖,大家有兴趣可以加入我们的“建本会”。微信小程序搜索“建本会”,可以看到一些入会的情况跟程序,有兴趣可以加一下。
书我不建议大家买盗版,因为书里面有很多关键的信息、关键的内容,盗版它很容易产生错别字,会导致你对书的内容的理解有歧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读者提问:想听您讲讲快速阅读的方法。
李继宏:快速阅读的方法是有的,通过训练。像我们没有经过训练一口气、多少秒之内跑完400米我觉得不大现实,但是你通过训练是可以的,阅读也一样。
读书方法是简单的,你如何去应用如何达到熟练,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古代有一句话叫作“一目十行”,速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你要学会图片式阅读,你一个眼睛看到这本书之后,你能够迅速地抓住这一页纸当作一张图来看,抓住这张图上面的关键的信息,这是一个速读最主要的诀窍。一目十行是因为古代的书它都是繁体竖排,然后那时候的书一页纸一到十,十行。形容一个人读书快,他扫一眼能看一页书,所以叫“一目十行”。
现在的书都是横排的,一般就会有22到25行,这就比较难一眼把所有的信息看掉,你可能就不能够用阅读古书竖排书,那种方法一眼看,不太现实。
可能你需要分两段去看,比如说你第一眼先看上面。今天我还跟一个朋友说起,他在看一本新的书篇幅比较短,100多页的素材,他说他冬天看得比较慢。如果这本书给我看,我可能一个小时就看掉了,我不是催眠,包括像看英文厚书,可能两个小时就看掉了。
你要学会一眼看过去,不是看一个单词,也不是看一个句子,而是看一整页纸,然后把那整页纸类似一个图片,把它重要的信息吸取进去,你就看到了这页纸,你就可以去下一页。这需要一个超强的训练,一个很高强度的训练,才能够学会,它是一个比较慢才能掌握的事情。
多长时间能做到一目十行?我觉得因人而异,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从小看很多书,每天都会看书。你先找一本比较容易的《小王子》练,这本书它的文字比较短,一个简单的方法你可以仔细地读完,几段简短的文字读完之后你翻译一遍再把它打开看,稍微没有那么仔细的加快一点速度去读。
比如说,你开始读这个字花了一分钟,你尝试花45秒读完,读完之后把它放一边,隔一阵再拿出来尝试30秒读完它,加一点点去前进,慢慢地到最后你可能像我一样看一眼把它当作一个图片。比如说我们看这些图片并不需要说一笔一横一撇一捺去读,你一眼看就对它的形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它是什么样子。我们读书也一样,如果你能当作一个图片去看的时候,你就会看得很快,但这个过程我觉得可能会需要几个月,大家可以试试看。
读者提问:读过的书总是忘怎么办?
李继宏:那再读一遍就特别好,记住一本书让你很感动,你看了之后忘记了,你又可以很快地再感动一次,我觉得这也是蛮好的。
但书有很多,我们读书最重要在于你读了哪一本,或者说你读了哪一类的书。读书要成为我们的习惯像每天要吃饭一样,我们每天要吃三顿饭,像我家里,卧室里面床头也都是书,每天都会有随手拿几本书来的习惯,我觉得这个最重要。
那么如果说你读了忘记的书,那也很好。我有时候看一些电影,尤其是一些爆米花片那种看了就一个爽的,你可能看到中间想起来看过了,那也挺好,因为可以重新体验一下那种快乐,没什么说一定说要看了记住才好。
读者提问:请问如何看待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李继宏:我们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代小时候只读纸质书长大的人,在我之后,比如90后的小朋友们,从小就会有手机、电脑,所以他们小时候读书不完全是纸质书,更多是偏向于电子阅读。
我也经常看电子书,在屏幕上读书跟读纸质书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差别。读纸质书,你会对排版非常敏感,字体是什么字号、大小都非常敏感,会给你的阅读提供非常大的差异。但是读电子书就不会,电子书永远只有一两种字体,然后它排版、大小、字体都是可以调的,所以大家对这个不敏感。
电子书去翻一些想知道的信息,可能不是那么方便,当然它可以检索,但也有一个坏处,比如说,你记得一句话,你不知道它在哪里,读电子书其实是不会去记页码的,所以你要检索。
有时候你很含糊看到内容并不能找到一个关键词。又或者说这个关键词,它必须是百分百准确,你才能搜得到的,中间有字漏掉了,差一点什么东西你是搜不到的。
纸质书就不会有这个问题,比如说我读一本书,看到一个感兴趣的点,隔好久我不知道它在哪一页,只记得它在书的角落,那我就很容易找到他。因为我只要在这边翻,很快就能找到它,这就是读纸书相对电子书的一个优点。
我还是希望大家尽可能地去读纸书。在手机上读书,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病,来了一个微信、哪个 APP 有通知了,你经常会被打断。但看纸质书就不有这个问题,现在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
其实我做“建本会”的初心特别简单,大家看到我书架上有很多书,这些书就的纸张不是很好,也不是我自己最喜欢最满意的,所以我就想着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不为别的,就为15年后、20年后我老了,家里书架上书是我自己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书,这样就够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会有一些读者朋友,他们对书的感情跟我一样,对优质的纸质书有一些向往,或者说有一些需求,我们欢迎大家一起来做这个事情。
我们买书回去不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本书没有让你产生爱惜、敬畏的感觉。你觉得反正那本书10块30块,可看可不看,丢掉也不可惜,所以往往买回去不看。
但其实书你买回来还是要看的,当你手里拿到的书是我手上的书这么精美的话,你会觉得你真的很想看看,想拿在手里。这也是我另外一个小小的愿望,通过把书的样子“物理属性”做得尽可能的精美。
我觉得书的内容跟形态是分不开的,我们固然可以说看电子书也可以吸取到书里面的信息,但这还不一样。你看电子书的体验跟看纸质书的体验跟你接受的信息、思考的深度还是会不同。
另外一点,其实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了,大家也有时候周末也许会去咖啡厅里面去坐坐,如果在咖啡厅里面刷手机,其实很无聊,所有人都在看手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大家拿一本书到咖啡厅里面看,我们本身对生活的感知,所呈现出来的从容与品味,我觉得可能跟看手机还是不一样,所以它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问题。
读者提问:我觉得读了您的很多书之后,反复的去感悟、去体会,然后心里面有会对您很感激您,把这么多、这么好的内容给到我们心灵的滋养。
李继宏:感谢我倒觉得不必,我没什么值得你感谢的,大家都是读书,跟交朋友一样,都是讲缘分的。我们跟一本书有没有缘分?我们能不能碰到这本书?会不会把它买回去?买回去之后会不会看?我觉得都是一种缘分。
书把我的生活改变超级大,特别大,我原来是因为年轻幼稚,成天愁眉苦脸的,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每天闷闷不乐的。但之后,确实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在我的生活里面消失,我们应该欢迎一切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去接纳他、理解他。
在当下发生的一切,太多有因跟有果,我们不知道他来自哪里,果我们也不知道它会结在哪里。哪怕是你现在对当下的情况有一点不满,有一种让你不舒服、不开心、不自在的情况,有可能是某一个很遥远的你自己种下的因。又或者有一种现在让你很不舒服的状况,让你感到不自在的状况,它是一个种子,但也许三年后,也许在两个月后,也许在明天会给你结出一个你自己会很满意的果子。
读者提问:我和周围的人相比较小众,爱喝咖啡爱读书,跟我的书友主动拿书送书,请喝咖啡这种程度,只是为了一点读书或者是自己想法的交流和沟通。
李继宏:特别好,我会觉得我们读书也好,或者说做什么也好,如果跟周围的人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倒也没什么,因为这个世界很多人,第一我们不要去要求别人做我们喜欢的事情。
第二,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要要求自己去做别人喜欢的事情,我们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你读书、看书觉得自己很开心很喜欢,那我觉得没有问题,这样就够了。如果有人跟我们有相同的爱好,那很好,很感恩,很开心。那如果没有,那也没什么。
其实现在这个社会比较发达,你身边也许没有跟你一样喜欢读外国文学的朋友,但其实不难找到。我觉得最主要的一点是你读这么多书,也能够自己有一个比较深的感触。我们不需要别人的喜欢,我们尤其不需要很多人喜欢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有太多的失望,太多的要求,你的生活里面有一个能够跟你心心相印的人,能够跟你志趣相投的人,那是一个很幸运的事情,那是小概率事件,它不是一个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