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改色风波或是一场权力游戏


来源:纵横网 浏览量(2599) 2025-04-18 18:25:43

从一个新出现的情况看,三河市委书记付顺义被免职,并不代表燕郊禁色改色一事的终结,也不是庆祝民意胜利的时候,反而当有视野更全面的疑虑。易言之,付顺义在此番舆论风波、尤其是负面风评中的地位如何,或许需要重新评估。‍‍‍‍‍‍‍

这个新情况是三河市府办回复记者称,三河市公安局墙体上的金色警徽,是在2023年10月时就有了。而付顺义出任市委书记的时间是2024年4月,警局改变警徽颜色时他还在固安县委书记任上,如果将这个事当作他禁红的“证据”,显然冤枉了他。

三河改色风波或是一场权力游戏_https://www.izongheng.net_快讯_第1张

在付顺义免职通报之前,所有采访媒体都被三河市职能部门推给市宣,而市宣不置一词。有记者打电话给市委办,接电话的人是怎么说的呢?说市领导的指示也不是全都知道。免职令一下,市里就开口说话了,而且一说就是关键信息。‍‍‍‍‍‍‍‍‍‍‍‍‍‍‍‍‍‍‍‍‍

“公安局改警徽颜色”是重要的舆论激发点,与蜜雪冰城红改绿、儿童医院红十字改色一起,成为三盒禁色风波中推波助澜的三大信息“推手”。可以说,没有它们,就不会这么大的舆论声势。而这三件事统统被归咎为付顺义的指令所为。‍‍‍‍‍‍‍‍‍‍‍‍‍‍‍‍‍‍‍‍‍‍‍‍‍‍‍‍

奇怪的是,在舆论热烈、批评声音最强时,不见公安局出面澄清,撇清警徽改色与付顺义毫无关联,与他任上推行的城市色调调整没有因果关系,反而陷入职能部门的一致沉默中。给人感觉是,有人似乎乐见盲目的舆论大火烧向付顺义。‍‍‍‍‍‍‍‍‍‍‍‍‍‍‍‍‍‍

这可能是读者不喜欢的阴谋论论调,但三河市有关方面在免职令前后的缄默与澄清,效果对比实在强烈。假如,让三河市对社会舆论闭嘴不谈是付顺义的意思,那他为何要自揽跟自己无关的舆论爆点?他为何任凭旧账栽在自个头上?‍‍‍‍‍‍‍‍‍‍‍‍‍‍‍‍‍‍‍‍‍

按照舆情处置的最基本套路,三河市都该有起码的表态,如果不想做调查承诺,也可以就事论事地说明——比如说明几个去红爆点的实际缘由,甚至是广告禁色也都可以援引导则来解释——如果有这些说明,禁色限色一事很可能不会发酵到免职的地步。‍‍‍‍‍‍‍‍‍‍‍‍‍‍‍‍‍

蜜雪冰城红改绿也是本次舆论风暴中的蹊跷事,按照三河市城规导则的说明,国际国内连锁品牌的广告门头不在去红之列,为什么明明可以据理力争的店家却要做出一波三折的动作?没有蜜雪冰城为去红风波加温助燃,结果也断然不会这样。‍‍‍‍‍‍‍‍‍‍

在付顺义被省里市里任命为三河市委书记时,当地媒体曾将“城市管理”列为他的从政长项。网络传言他在固安县就曾推行禁红蓝黑,可网络所见固安县工业园区的招牌,恰恰是红色+黑色。付顺义是否在三河延续其运动式城市色调计划,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一种非常奇怪的沉默笼罩在舆论乍起的三河各个部门,城管局将记者的问题甩给市里,后来商户抖落市监局领导动员视频,证明广告门头改造市监局也有份参与,领导讲话直言“书记的意思”,迫在眉睫的几十个小时内仍不见市里发声。

对于商户的门头牌匾改色事宜,外界解读为权力的乱作为,可要是从规划城市基本色调的角度来解释,仍有相当强的说服力,最多表态补偿商户的损失。舆论起来至今,三河市有无数个发声的节点与澄清辟谣的依据,完全不顾,直到人日下场定调。‍‍‍‍‍‍‍‍‍‍‍‍‍‍‍‍‍

迄今为止,唯一对外澄清改色假消息的是三河市消防局,否认了那张消防车改绿色的AI制图。视线所及,消防局是三河市唯一为付顺义说话的单位,而那些本该站出来解释政策意图、澄清事实误导的机构,全都缺席后退,却把付顺义拱在舆论锋芒下。‍‍‍‍‍‍‍‍‍‍‍‍‍‍‍‍‍‍‍‍‍‍‍‍‍‍‍‍‍‍‍‍

如果付顺义是说一不二的霸蛮的工作作风,或许可以理解三河市职能部门、市直部门的反常表现。可在长达一周时间里,结果导向的负面效应一再显现并升级,不见任何对外沟通,反而任由脆弱暴露在舆论火力下,让人怀疑他不像是个“霸蛮”书记。

在三河市部门和相关负责人的“努力”下,付顺义成为这场舆论风暴中的“突出部”,成为最先倒下的官员。但客观而言,付顺义与所谓禁红舆论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朗,公安局警徽改色的乌龙事例更证明,他成为众矢之的,其角色有被夸大的成分。‍‍‍‍‍‍‍‍‍‍‍‍‍‍‍‍‍‍‍

外有蜜月冰城时而改绿时而改红,内有明知道不是付顺义的锅而不作声的警徽改色,体制内外两股舆论汇流,从而将本意是城市色调上的审美事件,硬生生地搞成了滥权以及更为政治化的过度解读。若判断付顺义是这一切舆论的幕后推手,很难让人信服。

商户门头改色一事确有滥权迹象,执行上的一刀切也是一目了然,但在这些基础事实之外,更多事实的展露多寡,更多解释的可疑缺失,更多辟谣的需求搁置,都让这场风波看起来像是一场权力的游戏,我们能看到的比舆论背后的东西要少得多。‍‍‍‍‍‍‍‍‍‍‍

在舆论自行宣布胜利的时候,做这样的立场展示,大概是不讨巧的。只是,三河改色事件在舆论貌相上过于蹊跷,沿袭城管滥权-商户受气的声讨路线,确实有一定的解释力,可显然不能解释风波的复杂面向。人们不知道的太多了,谜底远未揭示。‍‍‍‍‍‍‍‍‍‍‍‍‍‍‍‍‍‍‍‍‍‍‍‍‍‍‍‍‍‍‍‍‍‍‍‍‍‍‍‍‍‍‍‍‍‍‍‍‍

来源:旧闻评论







THE END

版权声明:未经纵横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文章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撤下相关作品。
风险提示:纵横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