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仁勋坐在家乡丹尼餐厅(Denny’s)的卡座里,开始构想日后将改变人生的创业蓝图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初创公司有朝一日会成长为价值1万亿美元的产业巨头。事实上,这位英伟达(Nvidia)创立以来唯一的首席执行官根本不知道这一路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
但如果三十年前他就知晓今天所了解的这一切,可能压根不会创立英伟达这家跻身全球最具价值公司之列的伟大企业。
黄仁勋最近表示:“理由真的很简单。事实证明,把英伟达做起来,比我所预想的要难一百万倍。”
英伟达是2023年股市的大赢家,这家芯片生产商的市值突破了1万亿美元。退回到30年前,这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梦,即使退回到一年前,实现的可能性也不是太大,但随后掀起的人工智能(简称AI)热潮使英伟达的市值超出了Netflix、耐克(Nike)和诺和诺德(Novo Nordisk)市值的总和。
那么,黄仁勋为何不愿再重走创业之路了呢?
他说:“如果我们当初就意识到,会遇到种种艰辛,会感到多么脆弱无助,会经历挑战,会有尴尬和羞辱,会出那么多问题,任何头脑正常的人都不会去创业。”
黄仁勋是科技行业任职时间最长的CEO之一,也是他那代人中最成功的创业者之一。黄仁勋的这番肺腑之言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了我们一窥他心迹的难得机会,他凭借从“大满贯”早餐套餐和“超级飞鸟”火鸡三明治中汲取的灵感,打造出一家价值万亿美元的公司。这一路走来,他领悟到一条和大众直观认知相反的重要经验。
硅谷的每一名创业者都知道,必须百折不挠。而黄仁勋知道,无知无畏也是有益的品质。
他说:“我认为,这可以说是创业者的超能力。他们不知道创业有多难。他们只会问自己:能有多难呢?直到今天,我还会给自己洗脑,让自己还这么想:能有多难呢?”
事实证明,创业真的很难。他不知道,最初的商业计划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他不知道,他会失败多少次。他也不知道,有多少东西他根本不知道。但这位60岁的亿万富豪说他自己不会再次创业,并不意味着他让其他人不要创业。事实上,他的意思恰恰相反:只有那些没创过业的人,才拥有不被创业之难吓倒的优势。
黄仁勋是在最近接受科技播客Acquired采访时表达上述观点的。Acquired的播客主本·吉尔伯特(Ben Gilbert)和戴维·罗森塔尔(David Rosenthal)对英伟达的历史了如指掌,简直跟亲历者有得一拼。两位播客主发布了三集讨论英伟达战略的播客节目,看得出他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风格也是诙谐搞怪,之后,他们受邀前往英伟达总部采访CEO本人(黄仁勋拒绝就本文置评)。
黄仁勋刚开始经营公司时,他的头发还没有变白,还跟那件标志性的黑皮夹克是一个颜色。即使CEO这份工作已经做了三十年,黄仁勋仍然积极参与英伟达的经营。他仍然管理着50名直接向他报告的高管,还跟一群年纪还没有英伟达大的初级员工一起参加产品会议。从来没有一家公司像英伟达这样值这么多钱,人们对它却如此知之甚少。但两位播客主对英伟达的成功经验研究得越多,就越认为黄仁勋的贡献尤为关键。
“公司就是他,”罗森塔尔告诉我。“他除了扫地,什么都做——他可能也会扫地。”
于是,他们在采访中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如果现在他回到30岁,再次坐进丹尼餐厅,会创建什么样的公司?
他说,他根本就不会去创业。这话乍听有些无厘头,倒不如说英伟达的芯片是用多力多滋(Doritos)薯片做的(译者注:这里是双关用法,英文“chip”既可以指芯片,又可以指薯片)。
但当他历数今年以前那些年的种种挣扎之后,我们便能体会到了这番话的深意。目前,只有五家美国公司的市值突破1万元美元。苹果(Apple)、微软(Microsoft)和Alphabet的股价跌幅从未超过85%。亚马逊(Amazon)有过一次这样的下跌。英伟达则经历过两次。
2002年和2008年那两轮令人煎熬的跌势现在看起来微不足道,在英伟达的股票历史走势图上几乎看不出来。但在当时却非同小可。英伟达去年损失了半数的市值,又让他心头泛起熟悉的焦灼之感。
不过,英伟达的股价经历2022年的起伏之后,在2023年出现大幅攀升。这是因为,图形处理器(简称GPU)需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旺盛。GPU是为人工智能“供氧”的先进芯片,科技狂人热衷的每一种技术都需要它来助力,而黄仁勋的公司控制着GPU的供应。AI模型需要数以万计能够同时处理许多运算任务的GPU,而GPU几乎完全由英伟达生产,因为黄仁勋早在市场尚未对GPU形成旺盛需求之前,就早早对GPU进行了投资。
英伟达在AI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这是该公司今年市值增长两倍并跑赢所有其他标普500成分股公司的原因。英伟达有望成为近十年来年度表现最好的主要股票。
如此一来,这位全球顶尖富豪最近说的话就更令人好奇了。
除了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黄仁勋今年的辉煌成就或许无人能比。但即使公司站上了成功巅峰,他也还是担心失败。据《纽约客》(New Yorker)报道,英伟达非正式的企业格言是他在公司创业之初、前景尚不确定的那些年里念叨的口头禅:“我们公司离倒闭只有30天。”如今,英伟达的价值已经超过了美国其他芯片巨头的总和,要让他的公司在一个月内破产,怕是只有等AI摧毁世界才做得到。但这种忧虑仍然是鞭策他前进的动力。
黄仁勋最近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表示:“公司永远都面临倒闭风险。如果不能内化这种意识,你就会倒闭。”
英伟达那些濒临破产的时刻深深印在黄仁勋的记忆中,就像纹在他手臂上的英伟达标识一样刻骨铭心。
英伟达如今已是全球价值最高的芯片生产商,但在1993年,当黄仁勋、克里斯·马拉乔斯基(Chris Malachowsky)和柯蒂斯· 普里姆(Curtis Priem)创立英伟达时,关注他们的只有加州圣何塞丹尼餐厅的服务生。没有理由去怀疑三个喝太多咖啡的邋遢顾客可能在捣鼓创建一家革命性的公司。当黄仁勋告诉身边的人,说他要做用于电子游戏的显卡时,连他妈妈都让他去找一份正经工作。
但英伟达早期取得成功的秘密并不在于参与创业的人,也不在于他们想要征服的行业,而在于他们为自己的初创公司选择的非常规、非正式治理结构。
黄仁勋一直总管公司,马拉乔斯基和普里姆向他汇报,但三人达成了一项共识,也就是每一名创始人都在自己负责的领域拥有绝对权威。
“我们会就彼此的决定进行讨论,也会发生争执,但我们默认,最终决定由在该领域拥有专长的那个人来做,”普里姆告诉我。“这不是‘求同存异’。这个人作出决定之后,分歧就到此为止,我们会奔着决定的方向前进。”
按照安排,黄仁勋负责公司运营,并负责寻找合作伙伴生产芯片。但这些责任压在一个人身上,是沉甸甸的重担,普里姆有一次向黄仁勋提建议时了解到了这一点。普里姆说:“他向我倾吐了苦衷,告诉我他承担的种种责任,要同时处理的各种事情。普里姆听后十分惊讶:黄仁勋把工作的压力都留给了自己。普里姆告诉我:“对我来说,那是一个无比震惊的时刻,我才理解,他在那个位置上一个人承担了这么多。”
万亿美元的市值并没有让黄仁勋的工作变得简单。如今,他的公司必须应对美国为阻止中国获得强大芯片而出台的严格监管规定,同时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美国国内的竞争对手在竭力打破英伟达的统治地位。
不过,在英伟达还没有这么成功的时候,处境比现在困难得多。
该公司发布第一款产品(一款失败的显卡)之后,黄仁勋裁掉了一半的员工。在资金耗尽、濒临破产之际,他把公司的命运寄托在1997年推出的一款芯片上,这款芯片拯救了英伟达。黄仁勋的公司于1999年上市,但在上市后的十年里,又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和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经历了两次重创。即使在市场上扬时,英伟达也没能随大市走高。在2008年到2013年期间,标普500指数上涨了25%,英伟达却下跌了50%。
当时,整个公司的价值还不到60亿美元,而今年黄仁勋本人一个交易日就能赚到这个数。
英伟达在黄仁勋投资打造一个新的加速计算平台后一度停滞不前。这一平台使开发者能够利用GPU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华尔街对他的未来愿景持怀疑态度。但有一群人能够看到价值,这就是AI研究人员。当他们开始利用英伟达的芯片来训练神经网络,便认识到黄仁勋的工具所具有的变革潜力。
他接下来决定了,要再赌一把。
深度学习领域的初步突破促使黄仁勋在AI领域又一次下注。2012年,英伟达开始研发日后将成为其首台AI超级计算机的系统。四年后黄仁勋将这台超级计算机交付给了OpenAI,而OpenAI的研究人员利用英伟达的GPU训练ChatGPT,这款应用去年发布之后,成为科技史上最热门的应用。
就在这一年,这些芯片成为AI淘金浪潮中的镐头和铁铲。
现在,一些年轻创业者坐在自己的“丹尼餐厅”里,梦想着创建公司,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有多难。
因为能有多难呢?